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 诸葛亮的记载有什么不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奇谋很多,看似牛逼其实干的都是将领应该干的活。为什么,因为编书人智力有限,阅历有限。嗯,不好意思我就是这样想的。三国演义的确很厉害的书,但是罗贯中一无治国之才二无统军经历,当然是怎么歪歪怎么写。
三国志是因为年代相近,写的诸葛亮就明显客观多了。很抱歉,现实世界永远不会和小说一样美好。
1,外貌: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是三国志的描写。大致三国演义更夸大了一些。总归都是帅的出奇。
2,三国志里面的诸葛亮,不擅长奇谋,也就是说,人家诸葛亮不擅长两军对战,我坑你来你坑我的把戏。诸葛亮擅长于治理国家。收拾政务。收拾政务不仅仅是后勤,还要高瞻远瞩。诸葛亮明白蜀国现在该和谁联手,该发展的是兵力还是农业,但是并不太擅长于坐在小车车里,指挥士兵该怎么打仗。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是帅才,他的智慧在于领导国家的方向。显然他的确这里很强,年27就能看出未来世界的走向,并且促使发展为三足鼎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则是一个为将之才,善于你坑我来我诈你。
3,带兵才能。虽然不擅长于勾心斗角,不擅长于尔虞我诈,但意外的,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的诸葛亮都非常善于领兵。三国志里,诸葛亮和司马懿对战,但是诸葛亮死了。司马懿后来看见诸葛亮带军时驻扎的营地大叹:“天下奇才。”陈寿对诸葛亮带军的形容如下: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嗯,可以信吗?自己兵没有粮了,结果他让兵和民在一起呆着,居然兵蛋子不偷鸡摸狗,不影响百姓生活?这要是还是领兵能力差,我跪求一个领兵能力强的人。
4,对于三国志,诸葛亮治理政务的能力更是惊天动地。怎么说,陈寿表示,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种形容不应该是庄康大道吗?是我眼花了吗?诸葛亮带的不是一个正在打仗的国家吗?为什么他能在国家打仗的情况下还能治理成这样?我不理解?但是陈寿这样一个学术严谨的人就是这样形容他的治国的。
5,三国志里,诸葛亮治国能力120,满分100。带军能力98,满分100,出奇谋妙计能力80,满分100。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治国能力100,满分100,带军能力100,满分100,出奇谋妙计能力100,满分100。嗯,毕竟是小说人物,要完美才好。
6,总结,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智谋近妖。在三国志里虽然诸葛亮有缺点,但是陈寿开始把诸葛亮比作萧何,管仲。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陈寿觉得诸葛亮失败在手下没有优秀的将领,不能弥补他不擅长你诈我来我坑你的缺点。最后陈寿又说,诸葛亮去世很久,还有梁益之民讨论他。“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嗯。陈寿觉得诸葛亮受民的爱戴远远超越召公,子远等人。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陈寿写这句话,和我的感受一样呐。就是诸葛亮终于让我相信,这种理想化的东西居然可以成真~嗯,司马懿说的对,天下奇才也!
7,最后陈寿干脆把诸葛亮和咎繇,周公这种人放一起了。因为陈说,那些嫌弃诸葛亮文辞不华丽的人不拉不拉不拉。诶?话说,当时人找不出诸葛亮治国治军本领了所以非要鸡毛蒜皮挑刺说人家文辞不华丽吗? 咎繇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
8,反正对于诸葛亮的崇拜程度,恐怕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大约一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4
三国志里的诸葛亮:
有一句俗语是这样子说的:“六出祁山无寸土,孔明一生枉用兵.”
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宰相,抚恤百姓,揭示法规,精简官职,权事制宜,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事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犯干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坦诚认罪,传布真情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开释;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杀戮.无论多麼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无论多麼细的恶行,没有不贬抑的.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著重在它的根本,依照官名来要求他尽到实职,对於虚伪造假的人不予录用.最后全国的百姓,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明白.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道的好人才,和管仲,萧何是同一类的人.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作大将的策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 」
还有,孔明是一个过份自信和自大的人,看看蜀的人才情况就明白的了,蜀汉的人才是三国里面最少,很大成因是出在他身上,还有一部份是在大耳身上……
在《三国志》一书里面,孔明的被陈寿大人评得很高,不过,虽然《三国志》里有《三国志》的说法,但,事实从蜀汉的综合来说,其实不然,只是蜀汉的建立,孔明的功绩比重占了不少就是了……
而且人事方面,如果他真的是很的话,应该可以像曹魏那样,有一个严格的录用体系和发现体系,如果军事是成功的话,也不会只是多次对死一个点作会力打击,但基本上失败,还有让孔明出不了祁山的,不只是仲达一个,还有曹真,好像第四次还是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就是被曹真的部队杀得临近兵败,曾经人有说他对少数民族的处理很好,但曹魏方面要处理的少数民族问题比蜀汉的多很多,而且也比蜀汉的难很多,还要比蜀汉的处理得好很多,所以就此可以说明,孔明并没有传说当中说得那么厉害……
本人反而觉得周瑜比他还要强,可惜好像是死于心机梗塞,这样更别说是远见最长远和冷静的郭嘉、一身是胆的程昱、百出奇谋和内政的荀彧、荀攸叔侄、还有惟恐天下不乱的贾诩,这些人论谋论计,还有内政、军事都是建立曹魏半壁江山的基础,乃至晋灭三国,都是从这些人的基础上面走出来的,所以,如果孔明要比的话,水平并不是很中,只是中等偏高……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首先看杜甫,杜诗中有二十多首诗咏或提到诸葛亮.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鱼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慢寂寥”.”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纤军务劳.”
杜甫碰到安史之乱,心中无时不思念故土,唐玄宗又逃到蜀川,所以他自然怀念起三国以蜀川为基地,五次北伐,里图恢复汉室的诸葛亮.”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已,呕血事酸辛.”
杜甫也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能碰到一个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
后来杜甫流浪到蜀中,参观了一些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听闻了一些诸葛亮的事迹,心中更是把诸葛亮视为楷模了.
杜甫做为唐代的著名诗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接而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对诸葛亮的推崇和热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也多引用杜甫的诗来称赞诸葛亮.
而三苏(苏洵,苏轼,苏撤)对诸葛亮就褒贬都有,不过贬的色彩多一些.苏洵在<权书,强弱篇>中说:”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者则坚者瑕.”呜呼!不从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所忧在项籍,而取九江,取魏,取汉,取赵,取齐,然后取籍.秦之忧在六国,界最小,最僻,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是批评诸葛亮一意孤行,与曹魏决战,必定失败.不懂得先制服弱敌.苏洵又接着批评说:”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也”
在<赤壁怀古>里,苏轼对周郎是褒扬至极,对诸葛亮是不太仰慕.他在一篇论文里写到: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取取之,以周之所守守之,汉也,仁义诈力杂用取天下者,孔明之所以失也.孔明之所以胜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章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跗其背而夺其国,以其与曹操异者唏矣!乃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长驱东乡,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苏轼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和奸诈的曹操差不多,指责诸葛亮在刘表新丧时,要杀其子夺其地,刘章收纳自己,却反咬一口.这和传统的仁义忠信相背驰.(苏轼比他老子说的有道理多了,我也深有同感,诸葛亮老实说手段有些时候很无赖,不过像荆,益两州的处理我认为诸葛亮也是没的选者,当时的天下其他地方都被人抢光了,就这两个地方是块肥肉,并且取之容易多了,要想成就霸业,必然取之,若己不取,人必取之.)
苏撤在一篇论文中写到:刘备并荆州而入蜀,则非其地.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纷之冲,则非其将.不忍忿忿之气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苏撤的意思就是认为诸葛亮的工作方法不可取,什么事都要管,事必躬亲,说白了就是嫌自己力气多,活的不是很耐烦.
个人认为,就苏洵说的很烂,其他三人都比较有道理.诸葛亮第一成就就是他的忠心,其他的像军事能力,政治能力,智谋等等方面都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