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生存还是死亡" 的原句

我要完整的,正版的!~~~
要整段 中文独白

原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

这句话体现了哈姆雷特面对选择的迷惑,无论是复仇还是继续生存,他本身并没有决定的权利,因此迷茫与究竟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生活。

对于丧失了生活的可能性的王子而言,他所带给生活的和生活所带给他的并不是充满可能性的未知,而是注定痛苦无法选择的结局,这也正是悲剧所在。

《哈姆雷特》写于1601-1602年,当时的欧洲大陆和英国都处于文艺复兴时期,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伊丽莎白统治的繁荣时期,资产阶级支持王权,而王权正好利用资产阶级,两方面不仅不对立,还结成了暂时的同盟。由于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种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却仍然是依靠残酷地剥削农民来进行的。

詹姆斯一世继位以后,专制集权被进一步推行,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镇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秩序,同时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莎士比亚的创作正是对这个时代的艺术的深刻的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姆雷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08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是这个。
第3个回答  2007-03-08
莎士比亚的哈母雷特的名句
活着或死去.
后面应该接着是,这是一个问题
第4个回答  2007-03-08
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 哈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