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的《史记》有哪些史实漏洞?

我记得《史记》里有很多与史实有偏差的记叙能不能列举一下~~~

首先《史记》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又如何可信?
如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种神话怎么能当历史,高祖是神生的,这能信?

还有我就必须谈下司马迁的《史记》里面的军队数量数字过于夸大。

首先,司马迁使用的材料不可靠。本纪、年表的主要资料来源是《秦记》,该书是秦国的官方史书,直接为政治宣传服务,像《秦记》对秦军败役常隐讳不录,对城邑也是只记攻取,不计丢失,皆可证明《秦记》的性质。而夸大的宣传是古今中外通例,《尉缭子制谈》言“今国被患者,以重宝出聘,以爱子出质,以地界出割,待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尔。”《秦记》的数字,就和斯大林坚持声称苏联二战仅损失七百万人一样,都是靠不住的。

其次,军事上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军队。士兵增加并不一定能增强军队力量。相反,人员过多反而会削弱战斗力。部队规模过大的直接后果就是移动速度、展开成战斗队形的速度、灵活性的降低,严重影响了机动能力。管理、通讯、协调方面的困难也会给敌人更多可乘之机,但最致命的还是后勤供应的负担。因此古代西方军事理论认为,数目庞大的军队之所以溃败与其是由于敌人的英勇,倒不如是由于自身的臃肿;兵源要充足,但军队却未必要搞得很庞大(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真正强大的是规模适度的精锐之师,大量的武装农民并没有战斗力可言。如果《史记》的数字属实,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今天的山西、豫西地区既是前期秦与东方诸侯交战的主要战场,也是后期秦军东进的必经之地。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可通行的干道往往只有几条,又多崎岖山道,难以通行和供应大部队。同样由于地形的缘故,大部队无法展开,兵力优势难以转化为战场优势,类似希伯战争中波斯军在温泉关的遭遇。一昧地增加兵力实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前260年长平之战。《史记》载赵军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但长平附近的山区能否允许这么大的部队展开和运动,很成问题。靳生禾、谢鸿喜先生进行实地考察后考证出了秦攻赵的进军路线,其中相当部分为崎岖山路,难以运送兵力,史念海先生以为“有困难还要进军,显示出秦国进行这次战争的决心”,可事实是这恰恰证明秦军不可能有太大规模。如果我们相信《史记》的全部细节,也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赵军不可能有四十五万之众,秦军亦没有同样的量级。史记载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据此赵军战斗损失当为五万人,处于有利态势且据垒固守的秦军损失不可能多于此数,考虑到五万人中还包括三年前期战斗的阵亡数,秦军损失还要更少。以白起言“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白起列传》)推算,秦军总数尚不足十万。所谓“死者过半”可能是夸张之言,但数万人的损失对秦军已是沉重打击,确属无疑,估计秦军至多二十万,赵军上限也不会相去太远。

《史记》还记载了几个分遣队的兵力,长平之战秦军仅以奇兵二万五千人和五千骑即分割包围了赵军,前279年即墨之战,田单用火牛千头、壮士五千率先攻击燕军;前269年阏与之战赵奢发万人夺得北山,大破秦军。这些执行决定性任务的兵团也只有一两万人。秦将李信“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也仅以几千人实施追击。

前257年邯郸之战。击败秦军的联军主力魏军,仅有八万(《魏公子列传》)。秦军被围投降的郑安平部只有两万(《范睢列传》),而这是秦为灭赵出动的大军,如果长平的数十万人属实,这支两万人的小部队就不可解了。考虑到战损、逃亡和宣传因素再加两倍也只有六万。加上王龁所部,总兵力最多不过十来万。

前224年秦攻楚,《王翦列传》载秦军达到了六十万。那么楚国又能出动多少军队呢?此时楚已退保东地,《战国策楚策二》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馀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可见楚的东地约有三十万兵源,但不可能一次全部征召,还要在各地留驻城防部队,楚襄王曾全力向秦反攻,“收东地兵,得十馀万”(《楚世家》)。看来楚国能集结起来的野战军大约有十几万,至多二十万。王翦却必以六十万大军出征,不合情理。更重要的是,六十万大军,如何让楚人相信仅为守卫边境而来?数十万之众,恐怕单是下达命令和集合出发就需数天时间,如何“因举兵追之”实施快速突然行动?果有如此优势兵力,可行的战法只能是全线突击、速战速决,而王翦的做法,是扬短避长,想让国家破产。这个数字夸大太甚,且本纪、年表均无载,当是纵横家言。

综上,战国时期的大战出兵不过十几万,一般战役不过数万人。《史记》依据《秦记》和纵横家书,而《秦记》服务于政治宣传,多有夸大之言;纵横家书的游辩之辞,可信度甚至更低。因此《史记》记载的战国兵力多数不可信。根本不能当真历史~

最后我还要谈下,在司马迁被阉之后,开始痛恨刘彻,《汉武帝本纪》中,司马迁却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汉武帝“信奉鬼神”、“求仙问丹”、“封禅祭礼”、“蛊惑之乱”等不光彩的事情,且篇幅巨大,倒是像“远征匈奴”、“广开三边”等汉武帝的一生伟业,反而成了陪衬。但事实上功过皆有:如汉武帝的功:加强中央集权,整顿财政,兴修水利,实行(代田法),加快农业发展,另外他确立察举制,重视人才,最有历史意义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加强了各名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等;过有: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兵力财力大损,百姓生活艰苦,导致天汉二年爆发农民起义通过两方面的说明汉武帝,最后自己总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时的环境成就了汉武帝伟业,同时也导致他犯下的错,因此我们要以此为戒,根据不同的环静条件做出不同判断,历史有它自己的评论,怎能凭司马迁片面之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0
太史公写史记,他都是周密论证.考察过的,如为了写大禹,他不远万里的到会稽(绍兴)进行实地考察。虽然这样谨慎也有几个明显错误的地方,如《滑稽列传第六十六》就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只是人家都没有看出罢了。

在《滑稽列传六十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非常爱马,让马穿着绸缎,养在漂亮的房子里,喂以枣肉,结果此马却肥胖死了,楚庄王要以大夫之礼来葬马。此举有不少大臣来反对楚庄王这样做。楚庄王下令曰:“如果那个人再以马而来谏者,犯死罪。”因此大臣都不敢再谏了。此时有一个叫优孟的人,是楚国的乐人,是在大王前演戏讲讲笑话的人,他是个机智善变,似汉代的东方朔一类的人。他听见楚庄王这样的命令后,入王宫仰天大哭。楚庄王大惊问优孟出了什么大事,优孟曰:“此马大王非常所爱,楚国是堂堂大国,那样东西办不到,而只用大夫之礼来葬马,太轻了,应以大王之礼来葬它。”庄王问:“怎样葬法。”优孟曰:“要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使枫豫章为题凑,用士兵来挖孔.背土,叫齐国.赵国人送马以前.叫韩国.魏国人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这样诸侯听到,都知道大王把人看得很轻.却把马看得很重。”庄王曰:“寡人原来犯了这么大的过失呢,那该这么办呢?”优孟曰:“请大王用六畜葬之,把它吃了,葬在人们的肚子里。”

可是,大家只要仔细一想,此故事是不真实的,是后人捏造的,却露出了破绽了。原因是楚庄王执政是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是在战国时候了,在公元前376年,前后相差237年,楚庄王执政时晋国还非常强大,何来韩国.赵国.魏国。还有在《赵世家第十三》中写有;赵国仅在长平之战,被秦国消灭了42万军队,赵国有这么多军队吗?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了42万,可赵国还有不少军队,大概10万总有吧。以此推算韩国.魏国也有这么多军队。楚国应多于三晋,秦国也不会少于100万,还有齐国.燕国的军队,如加队起来应有500万军。据历史,大禹治水到楚汉相争,中国人口都在1000万左右,战国时那有这么多的军队。
第2个回答  2013-12-20
比如扁鹊见蔡桓公,司马迁记的是见齐桓公.
第3个回答  2013-12-20
你觉得有,为什么要让别人来列举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