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失败 吴三桂是怎么样被消灭的

如题所述

吴三桂为什么失败
吴三桂的失败似乎是历史注定的,朝代兴替的所有契机似乎都是因吴三桂的失败而发生的。
吴三桂在与李自成的山海关一战中,损兵折将,为解心中激愤,向清军投降,借助其兵力剿灭李自成义军,从而加速了清军入关原本几十年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吴三桂再次倒戈,起兵反清,发布檄文,而他却仍未摸透历史的脾性,非要逆历史潮流而为之,在大清朝站稳根基,羽翼丰满之际,与清廷抗衡,可以说是自讨没趣,吴三桂与朝廷的对抗持续了五年之久,兵力与物资都已殆尽,起兵之初,吴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驰骋疆场,御马射箭,但之后的五年,日复一日的殚精竭虑,这位老人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
吴三桂晚年称帝算是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也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称帝最为荒诞的一位。自古成王败寇,建国称帝之人必定在其势力顶峰之时,拥有宽广的领土,兵力财力鼎盛,才会顺应民意,建立政权,而吴三桂恰恰是在其势力急转而下之下,勉强称帝,更像是在晚年聊以安慰,随性而为。吴三桂晚年在衡阳继位,头戴珠冠,身着红袍,行至天坛,举行祭天大典,然而准备仓促,礼制不全,仪仗简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礼最后下了场漂泼大雨,群臣扫兴,典制草草收场。
例数吴三桂这一生,似乎眼前永远都有一个过不去的坎,而他在这中间兜兜转转,不能审时度势,看清历史,顺应潮流,终将自己的命运迷失在这雾霭之中,成为了历史的负面人物。
吴三桂是怎么样被消灭的
崇祯年间,吴三桂旗下的辽东兵团成为了明王朝的最后一口气,面对满清的强大攻势,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可谓腹背受敌,再加上与满洲铁骑的最后一战——松山之战,吴三桂的兵力遭受大创。
若是继续为气数将尽的明王朝效忠,除了吴三桂本人留下千古忠名,对于出生入死的十几万将士来说是一个灾难,打着明朝的旗号驻守山海关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寻死路。吴三桂出身武行,他并非死守礼制重典的文臣,更不甘心做崇祯的殉葬品。那么剩下的路该怎么走,一边是乱臣贼子,一边是异族鞑子,无论是哪一个选择都将留下千古骂名。
不得不说吴三桂降清的选择是明智的,他并未陷入狭隘的民族情怀中,而是选择当时更具活力与野性的满清,这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进步的,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比起同期的欧洲国家更甚一筹。
从历史的大角度上看,吴三桂的选择对得起中华民族,然而让他背负亡国叛军的骂名实在是太局限他了。再者说吴三桂降清后,并未给他带来安逸享乐的生活,康熙年间,清王朝颁布一道诏书,同撤三藩,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彻底粉碎,气急败坏的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然而一个正在上升期的新王朝是容不得前朝叛将动摇的。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登基为大周皇帝,建都衡阳,改年号为昭武。同年在衡阳病逝。吴三桂所带领的势力不久被清王朝剿灭,三藩之乱也随即结束。
吴三桂为何难成大事
吴三桂最为明末之际唯一拥有重兵的将领,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种历史的可能性,在他面前有三条出路可以选择,一、为明王朝奋战到底,留下一世英名。二、与农民起义势力李自成合作,兴替王朝。三、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暂保安逸。 
但是并非每一条路都是行得通的,晚明时期,宦官专权,君臣之间互不信任,文官之间勾心斗角,这些官场黑暗使得吴三桂难以对朝廷倾付忠心,也不相信任何人,他只能权衡自身利益,来选择出路与方向。
吴三桂最后因李自成霸占陈圆圆而怄气选择了投降清军,想借清军之力剿灭李自成,他心中打着如意算盘,认为满洲族会一如既往地来中原之地掠夺一番,就会班师回朝,留下中原这片烂摊子,到时就只有自己的势力足以复立明朝。
然而历史是不能被假设的,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便大摇大摆地进驻北京城,丝毫没有暂且歇脚之意,反而拥立他的六岁侄子登帝,称顺治皇帝。吴三桂的如意算盘落空,他连着吃李自成和多尔衮的亏,却也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当时的吴三桂还没认识到事态的危机性,多尔衮入驻中原后,为安抚吴三桂,封其为平西王,吴三桂也退而求其次,好歹可以偏居一隅,过几年的安稳日子。谁料到康熙帝少年有成,视这几个藩王为心头大患,割据为王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
吴三桂在其晚年,终未完成大业,郁郁而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23
吴三桂起兵之后一直盼望西北能开辟新战场,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老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与甘肃提督张勇身上,便派汪士荣为使,去劝说二人起兵。哪知王辅臣不念旧情,反将汪士荣交给朝廷,朝廷将汪士荣处死。吴三桂本已死心,谁知陕西经略莫洛却一手逼反了王辅臣,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王辅臣在宁羌击毙莫洛,起兵造反。王辅臣于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五日攻下西北重镇兰州,西北震动。

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吴三桂却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他饮马长江,本当痛饮黄龙,直捣京师,吴三桂却不过长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个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时机。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在重要时候写了封信,劝其渡江北上,他却无动于衷,逗留观望,企图与清廷分长江而治。万一这时他挥军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变色,而他却顿足不前。缺少进取精神,是吴三桂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历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因为吴三桂的犹豫而未能把握住这次机会,但是康熙皇帝却恰恰相反,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向吴三桂扑来。康熙首先削去吴三桂的亲王爵,然后处死了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父子。到康熙十四年(1675)四月,康熙帝已组织了十路大军进剿吴三桂军,甚至将蒙古兵也征调到前线,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双方的主力都摆在湖南,吴军在岳州,清军大本营在隔岸的荆州,一直对峙着。

康熙帝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西北的王辅臣首先被击败。清军首先攻下秦州,总兵陈万策投降。接着便包围了兰州、巩昌。兰州、巩昌相继攻破,清军便围住王辅臣的根据地平凉。康熙特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亲临平凉,指挥战斗。清军以巨大代价夺取了城外的制高点--虎山墩,平凉城失去了屏障,王辅臣于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归降,西北平定。西北战场的胜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并最终可以抽调西北劲旅对付吴三桂,吴三桂的失败便注定了。
第2个回答  2017-01-23
吴三桂起兵之后一直盼望西北能开辟新战场,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老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与甘肃提督张勇身上,便派汪士荣为使,去劝说二人起兵。哪知王辅臣不念旧情,反将汪士荣交给朝廷,朝廷将汪士荣处死。吴三桂本已死心,谁知陕西经略莫洛却一手逼反了王辅臣,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王辅臣在宁羌击毙莫洛,起兵造反。王辅臣于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五日攻下西北重镇兰州,西北震动。

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吴三桂却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他饮马长江,本当痛饮黄龙,直捣京师,吴三桂却不过长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个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时机。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在重要时候写了封信,劝其渡江北上,他却无动于衷,逗留观望,企图与清廷分长江而治。万一这时他挥军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变色,而他却顿足不前。缺少进取精神,是吴三桂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历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因为吴三桂的犹豫而未能把握住这次机会,但是康熙皇帝却恰恰相反,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向吴三桂扑来。康熙首先削去吴三桂的亲王爵,然后处死了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父子。到康熙十四年(1675)四月,康熙帝已组织了十路大军进剿吴三桂军,甚至将蒙古兵也征调到前线,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双方的主力都摆在湖南,吴军在岳州,清军大本营在隔岸的荆州,一直对峙着。

康熙帝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西北的王辅臣首先被击败。清军首先攻下秦州,总兵陈万策投降。接着便包围了兰州、巩昌。兰州、巩昌相继攻破,清军便围住王辅臣的根据地平凉。康熙特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亲临平凉,指挥战斗。清军以巨大代价夺取了城外的制高点--虎山墩,平凉城失去了屏障,王辅臣于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归降,西北平定。西北战场的胜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并最终可以抽调西北劲旅对付吴三桂,吴三桂的失败便注定了。
第3个回答  2018-08-15
吴三桂没有败吧?病死的吧?不知道别乱说好吗?败的是他孙子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