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怎么样被消灭的

如题所述

在崇祯年间,面对满族的强大压力,吴三桂对于明王朝而言可谓安危系 于一身。实际上他在降清之前,也一直兢兢业业,力保北京的北大门不失。他旗下的辽 东兵团,是明王朝最精锐的部队,面对比李自成更加凶悍的满洲铁骑,崇祯始终也不敢 调动吴三桂的一兵一卒来保卫北京。吴三桂本人参加过明王朝与满清的最后一次大战— —-松山之战,那次战役几乎使明朝的全部精锐丧失殆尽,吴三桂也是在那次大败饶幸 脱逃后地位大增的。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吴三桂面临三条路,一是投降李自成,二是 降清,三是做明朝的忠烈之士,既不降李,也不降清,打着明朝的旗号继续固守山海关。 很显然第三条是一条必死之路,而且除了会给吴留下一个忠臣的名声外,对于驻守山海 关的十几万辽东将士将会是一个灾难,对抗清与剿李的大局毫无作用。吴是行伍出身, 他基本不会考虑这条路,假如换成袁崇焕或史可法,也许就会以一种书呆子气甘心做崇 祯的殉葬品,吴决不会做如此选择。那么剩下来吴就只有两条路可走,降李或降清,这 对吴三桂而言无疑是一个难题。一边是异族鞑子,一边是乱臣贼子,这种两难无疑使他 无论选择那一边都注定要留下千古骂名,当然他不是圣人,无法预料他以后北年的历史, 只能在两者之中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很难判断的。李自成进北京之后的所作所为,使 吴三桂看到了降李之后的某种下场,北京城明朝遗臣的遭遇无疑使他产生了恐惧心理, 当一个人无法判定好坏时,个人的利益也就成了唯一的价值取向,这应是吴最终选择降 清的理由。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只不过是文人附会的书生之见。 实际上吴三桂的选择是对的,抛开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冷静地看,从吴自身的命 运来说,降李后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忠诚如李岩尚不能幸免,何况是一个亡明的降将? 而从国家的命运来说,李自成真成了正统,不过是继承了明王朝的衣钵,继续抱残守缺, 难免不腐化堕落,这在当时是无法和充满活力和野性的满族抗衡的,最多不过推迟清军 入关的时间表而已,假如李政权果真抗拒了满清,则更是中华的一大悲哀(虽然这种可 能微乎其微),要知道今天的中国超过一半以上是满清挣来的。 吴三桂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他最大的不幸是身为汉人,这是最不可饶恕的。但他无 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他只能在当时做出他所理解的最好的选择,从他手下将士的反应来
看,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逃亡和反抗,也可以证明他的决定的合理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10
吴三桂在十六七岁时就应试武功并中得武举,《庭闻录》里说他“自少为边将”。他的教生陈邦选也说他“少年悬印”。史书说吴三桂勤于读书习武,“终日无惰容”。他年少读《汉书》,被“仕宦当作执金吾,取妻当得阴丽华”这两句话深深打动。

《明史》这样记载了此后的松山、杏山战斗中,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在锦州被围之际,吴三桂在众运粮官“惊心奴儆”的情况下,亲自“督运米车”,成功躲过清军的监视,在春节期间将粮食运入锦州。《明档》记载他自当总兵后“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

吴三桂父亲吴襄说,他们父子有家丁三千人。在决战中自率部署逃跑,因此李治亭认为,惟一可能解释,是吴三桂为保存自身性命和自家的军事实力。他认为,“以祖大寿和吴三桂为代表的关外豪族,凭借自身军事实力,才成为明清朝廷都全力争取的力量”。这也是吴三桂几乎从来没受到猜疑极重的崇祯惩罚的原因。

当吴三桂迟迟抵达河北丰润,崇祯皇帝已于前日自缢于煤山。《明季北略》记载,吴三桂于是感到再去勤王已没有实际意义,马上拨转马头会师山海关。在崇祯下令吴三桂入关前,为反驳吴三桂有降清之意的谣言,吴襄曾很肯定地说:“三桂忠孝,必不至此。”
到底是吴三桂因一个女人投降了清朝,还是李自成、刘宗敏因一个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权,谁自种了更大的悲剧和遗憾,实在一目了然。此前吴三桂多次受清朝劝降却未同意,而吴三桂因陈圆圆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进关,共歼‘李贼’”。《平西王吴三桂传》记载吴三桂在清兵统一全国后对当时决策的回忆:“正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实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弃李自成的和解而导致父亲和全家被杀,最终一心复仇,终与陈圆圆团圆。

三藩之乱”平定后,有人在云南楚雄题诗咏谈,所谓“擒人即是人擒路”。在吴三桂等三藩日益坐大时,康熙皇帝却开始削藩。这从根本上伤害了为清朝卖命一生的吴三桂及其势力的利益。对于削藩的方式,年轻的康熙皇帝坚持认为:“吴、尚等蓄彼凶谋已久,今若不早除之,使其养痈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可也。”

李治亭认为,康熙将尚可喜当作凶谋毫无根据,实际上,尚可喜至死未背叛清朝,而康熙怀疑吴三桂早有异心也缺乏根据。吴三桂虽然看重自身利益,但反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满族统治者对于拥有实力的汉族异姓王有畏惧心理,并由于康熙撤藩措施不当而直接导致。《平滇始末》记载,吴三桂侄子和女婿对康熙撤藩的直接反应是,如果顺从朝廷撤藩的命令,“就迁于辽东,他日朝廷吹毛求疵,我们只能引颈受戮!不如举兵,父子可保全!”可见吴三桂再次反叛清朝,并非完全是野心使然,更多乃是对康熙撤藩政策和手段的绝望。

1681年吴三桂叛军被全部肃清后,吴三桂的子孙后代最终被彻底杀光。在战争中,康熙为了分化瓦解吴三桂盟军,曾经多次以诏书形式明确表示赦免一切归顺的前吴三桂部下和盟友。但在吴三桂实力被彻底消灭后,这些人中的骨干又被康熙罗织各种罪名清除。在李治亭的采访调查中,今天吴三桂部下的后裔仍然说:祖上早已传话,当年凡是副将以上的将领都被杀头。这与清史的官方记载完全吻合。

李治亭认为,简单将吴三桂称为“逆贼”和“逆臣”的说法,仅仅是康熙以来清朝给吴三桂作出的结论。无论是生前谋反的吴三桂还是寿终正寝的洪承畴,在天下平定、开始大力宣扬“臣节”的清朝中叶,所有曾经备极哀荣的前明降臣大多被清朝列入“贰臣传”。“吴三桂这个人,因为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而备受人们谴责。”但是李治亭认为,“将战争责任全部推到他身上也有违历史事实,是不公道的”。
第2个回答  2014-01-10
康熙大胆启用周培公等人,配合红衣大炮的威力,歼灭三藩的造反。
第3个回答  2014-01-10
被康熙一下就给消灭了。
第4个回答  2014-01-10
康熙灭掉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