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国企高薪都留不住大学生,你如何看?

如题所述

高薪的国企,留不住大学生了,对这个问题我起初是表示怀疑的。毕竟现在找工作真心不容易的。对于刚毕业大学,如果薪水高,应该还是蛮有吸引力的。其实这个和问答上的另一个问题很相似:“为什么企业涨工资了还留不住人才”。哈哈,我是这样认为的:高薪的国企留不住有梦想有能力有追求的大学生。为什么这么说?

国企在招聘大学生时,首先都会把学习成绩、专业课成绩和是否出身名校作为重要的考察标准。特别是在参加校园招聘时,如果遇到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的毕业生,国企通常很快就会录用。所以国企招聘的大学生普遍素质比较高、能力比较强,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另对国企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还体现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来自小城市或农村,又想在大城市发展的毕业生来说,进国企还可以解决户口问题。所以,一般来说大学生毕业时选择国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有时候专业能力在国有企业中体现的作用不大;关系协调在国企中有一定的空间;国企文化喜欢服从,创新速度慢。当然工资稳定,福利良好,但是职业发展空间不大。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地不适应。有个笑话中说,要想在体制内当领导干部,起码得符合三个条件:第一,你自己要行;第二,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要行。虽然是笑话,但至少也反映出,在类似国企这种体制内上班,除了个人能力,还要看关系和背景。这也是一些在体制内跳出来找工作的原因之一。

相对其他企业来说,国企不愁钱,社会资源丰富,政治资源也丰富,虽然也要自负盈亏,但相比一般的私企,经营压力自然是小很多,发展起来也顺畅很多。而国企的每一分钱都属于国家的,在日常经营中,审批流程相当地长,一些风险比较高的项目审批两三个月甚至更久是常有的事,领导都特别慎重,因为谁都担不起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因此,领导有时候会怀着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心态去决定一个项目是否实施,有些项目尽管很有潜力也会因为领导的一句“暂时不考虑”而不了了之。在国企,一旦升上去了,只要不犯大错是不会降级的也不会辞退,不少人上去了,但是不想承担太多责任的不作为现象确实存在。而国企内领导都是有绝对权威的,这就造成,下面的人辛苦推着项目,而领导则有一票否决权,个人工作无法得到事实的客观评价,长期下来,个人成就感会很低,个人成长也会很慢。

另外,排除关系户,国企内的升迁基本都是论资排辈的,就是说哪怕你有非常出色的工作能力,在内部的升迁依然是缓慢的。同时,还是因为国有资产,内部的工资水平都有限制,中高层还是很可观的,但底层员工的待遇顶多只能是过得去的水平,绝对饿不死你,甚至可以让你过上比较安稳的生活,但是要想买房什么的还是别想了。如果要升到中层,没有内部关系,至少十多二十年的沉淀是必须的。

1、慢,而且几乎没人想快,在国企待过的人应该都有这种感受,就是不论想做什么事儿都非常慢,一个项目从提议发起到真正立项可能就要个一年半载,很可能项目被批准的时候,这波机会已经过去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领导太多,导致整个审批流程冗长而繁杂;另一个就是所有人对待工作的态度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此只要可以,就一定会使用“拖字诀”。这对于希望在职场上快速成长,有所成就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无法忍受的。

2、人际关系复杂,心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员工在国企包括事业单位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国企,你可以能力不强,可以没有冒险精神,可以没有创新意识,甚至也可以没有工作上的责任感,但是如果你想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以及领导的赏识,你就必须会来事儿,有眼力价儿,只要把领导哄开心了,其他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不是说懂得如何为人处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对,但是如果把这一条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显然是会误导年轻人,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试想,如果在一家公司,员工每天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怎样去做一些有价值的创新等等,而是要为了今天怎么夸领导和同事、领导今天说的这句话是不是对我不满了、中午陪领导吃饭的时候要说些什么这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头疼,有多少人可以长久的忍受呢?而且,目前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是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国企的这种文化氛围显然是不受年轻人欢迎的。

3、必须保持和周围的人一致,不能出挑。在国企,能力强不仅不是优势,有时反而可能成为被众人孤立的理由。一个在一家大型制药类国企工作的中层管理者曾经跟我说过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公司的某个药品按照地域在全国分成四个大区进行销售,其中有三个大区的业绩几乎都差不多,只有一个大区的业绩遥遥领先。按道理大家都会认为这个大区的负责人业绩这么出色,应该会被升职加薪。结果没想到年会过后,这个大区经理离职了。而原因竟然是领导和其他三个大区经理觉得这个人太出挑,不懂得中庸和和谐,既然其他三个大区都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提升业绩,那就把业绩最好的区域变得和其他三个区域一致就好了,这样看起来就一片和气了。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但是当自己也在这样的公司工作过,同时认识的在国企工作的朋友越来越多,我发现原来这在国企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试想,这样一种不鼓励上进、拼搏、进取的企业文化怎么能够赢得现在的拥有极强的成就动机的大学生的心?

国企给应届生的工资都很低?那靠什么吸引人?好不容易通过校园招聘进了某国企,工资条下来了才发现工资就这么一点,国企的实习期还很长。工资那么低,等待转正时间又那么长,如此熬人的岗位,靠什么吸引人工作下去呢?下面几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思考。

1、为什么国企给应届生工资那么低?工资低是因为应届生刚工作属于实习期,见习工资只有这么一点,大概也就2000-3000。但是完全不用担心不够花,单位会给外地员工提供宿舍,当地人回家住。国企一般都有食堂,每天吃饭大概花10-15元,见习期除了工资低之外,其他补贴和福利与其它员工一样。一个月下来自己花的钱很少,也就是说,算上福利,国企收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

2、工资低不怕吸引不到人吗?第一说实话,国企从来不怕招不到人,据了解,某国企的准入门槛是专业符合的专科生即可,但是最后录用的还是211院校的研究生。第二,在国企成为实习生后转正是没问题的,不存在让你做几个月的免费劳动后又不要你的情况。当然只要你不在单位作死的话。第三,国企从来都是靠相对来说的稳定工作,较好的福利以及较规范的制度(员工的休假,薪酬制度、五险一金)来吸引人的。如果要往上爬的话那就和稳定无关,是另一回事了,当然国企的平台也是优于其他的。

3、如此漫长的实习期,目的在哪里?很多国企对本科毕业生有半年至一年见习期的要求,相信这个实习期在签订三方时自己已经考虑过了。毕竟就业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要在这时间内培养你观察你,你也要确认这里到底合不合适自己。

父母眼中,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一份稳定的、有编制的工作就是好工作。稳定意味着你可以为生活承担更少的风险,但是也同时也意味着你会错失更多成长的机会――何况,国企的工作也未必会永远稳定。改革年年都在推行,拒绝变化的人,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日复一日的重复机械劳动意味着很难在工作中学习、得到大幅能力提升;除此之外,国企留不住大学生还有一个原因是它的晋升通道很窄。一些人工作除了挣钱,更在乎升职空间、社会地位等,而国企的升职年限非常长,一个毕业生通常要工作近10年才能得到大幅晋升机会,远不如一些外企和私企快。国企的晋升也会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不单纯是个人能力。综上,对于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国企的氛围的确很不适合他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因为国家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就像90年代的人们喜欢下海一样,国企他有很多的限制也有很多潜规则,比如攀亲戚走后门。
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些不受自己控制的场景,希望能够凭着自己的一己之力能够登向财富的顶峰。

2010年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班有几位同学进了国企,他们正式签约之前要实习九个月,而这九个月基本上是没有工资的,能够坚持下来的只有是一半了。
虽然说转正后工资好像也不差,还会提供住宿,但是很多人都不喜欢一眼望到头的工作。

现在已经过了七年,在国企工作的人又少了一些,只剩下一两个人了。
我问过他们原因,他们说外面的机会多,挣钱也是跟着自己的业务挂钩。
如果现在这么年轻的年龄就去这个岗位,我可以想象到在我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是做这个岗位,这么稳当的事情这不是我们现在的期待。
而且现在也不小了,差不多都是是上有老下有小了,需要为家庭考虑更多,外面虽然说压力大但是机会也大,赚的钱可能也会更多。
动力与压力一起,所以选择了压力,只要你肯努力就可以有一份丰厚的汇报。

朋友说,趁着年轻大干一场吧,现在离四五十岁还远着呢,管他后不后悔,现在干出成绩了才是正道。
欢迎给我点赞、留言,说说你的看法,你会选择国企还是私企呢?
个人公众号,吴丽婷Anita,金融理财,关注个人成长。
第2个回答  2020-09-19

这是个很片面的问题,与其说国企留不住大学生,不如说没有竞争力的薪资和岗位留不住大学生。

以前大家都争着抢工作着去国企,一是因为除了国企没有什么好的企业能提供好的工作岗位和薪资待遇,而且之前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觉得有个稳定的工作是最正确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大批优秀的私人企业不断建立和快速扩张,他们需要足够的人才来支撑企业的快速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呢?

那就是良好的薪资待遇,高起点的工作平台,优雅的工作环境,富有竞争力和挑战的岗位,以及良好的事业发展前景。

当私企到以上几点,就已经超过大部分的国企了。

而反观一部分国企,在旧的制度和体制下,很难给予新毕业的大学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另有一部分已经在国企内工作的几年的大学生发现,当初令人羡慕的国企工作已经无法和私企的同班同学比较了,自己依旧是个只拿几千块钱死工资的普通职员,而当初成绩和能力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已经成为某家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些自己创业的同学,他们的小公司也应经初具规模。

而且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是成正比的。

除了某些人刻意黑化国企的不公平,的确也有一些让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接受的事实。

在国企中集体的荣誉高于一切,那么你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的成果,最终可能会落到你部门或者部门领导的头上,而每次提干的时候有担心受怕,竞争对手可能不够强大,但是他的舅舅是公司的高层,就算他舅舅不以权谋私,总会有些小人物会自以为是的迎合,导致某些不公平的竞争,这在新时代的大学生眼中是何其的荒谬?

再加上某些人刻意黑化国企,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会选择或者离开国企。

所以说,不是说国企留不住大学生,是越来越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不止企业在选拔人才,人才也在选择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企业。

互联网、微信问题答疑解惑,欢迎添加“跟着苗苗玩社群”,一起成长。

第3个回答  2020-09-19

随着90后甚至95后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进入国企的大学生比例越来越低,而且国企的很多大学生也跳槽出来,寻求私企或外企工作。为什么高薪的国企,留不住大学生呢?作为国企的一员,我就谈谈自己身边3位同事的事例吧。感兴趣的朋友,可参考借鉴。

01同事小巍:能力强的技术骨干

同事小巍,大学毕业后来到“魔都”,机缘巧合进入了国企。虽然小巍大学成绩算是“吊车尾”,但进入职场后的他,以一种超越常人的专注投入到工作中。别人用三年时间掌握的知识,培养出来的能力。他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五年的工作磨练,他已经成为能够指导周围同事的“老专家”。但在工作的第六年,他提出了离职。领导再三挽留,结果没有改变。在吃散伙饭时,大家提出了疑问:国企待遇也不算差,自己的威望也与日俱增,为什么要走呢?

小巍深深吸了口烟,说:“因为感受到做技术的无力。在不是以技术驱动的企业里,自己做出怎样的努力,都不能影响和决定企业的发展。那技术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久之后,听到小巍进入一家外企,做高新技术研发,为他感到高兴。

02同事小哲:想扎根的职场新人

同事小哲,毕业进入国企。外乡人来到“魔都”学习打拼,期待靠着自己的努力扎根下来。小哲学习成绩很好,但心思却不在工作上。他的兴趣是游戏,但现实中却进入制造业。虽然收入薪水不算差,但要想扎根“魔都”,这也只算“九牛一毛”。

做好本职工作,然后就进入他的游戏世界。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游戏上的努力,为留下来增加“砝码”。工作两年后,小哲离开了国企。进入了一个游戏团队,继续着自己的游戏事业。又过了一年,听说他离开“魔都”,前往“帝都”闯荡去了。

03同事小文:想当公务员的“土著”

同事小文,是一个很温暖的人。我们都叫他为“大白”。作为“土著”的他,家里的物质条件丰沃。毕业那年,小文没能如愿成为公务员,却顺利地通过企业面试。

进入国企,小文一边做着自己的工作,一边走上公考复习的历程。国企的工作并不太累,收入也能满足小文日常生活开销。

卧薪尝胆两年后,小文如愿进入了一家事业单位,离家近,稳定,收入也不差。国企工作,只不过是他成为公务员的一个“跳板”。对他来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小巍,小哲,小文,三个同事,三个不一样的故事。你是否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我是向往蓝天得鸵鸟,期待你的故事。

第4个回答  2020-09-17

第一, 官僚风气重

在国企,大小领导们特别注重自己的权威,平时下属们都得对他们恭恭敬敬、言听计从,领导们从来不会听下属们提的任何意见。

孙鹏在一家国企工作3年了,工资待遇的确不错,但是工作的氛围一直让他非常压抑。他的领导是公司的老资格,但其实对他们部门的并不擅长,每次做的决定都让下面的人很难执行,即使孙鹏做出的方案合情合理,领导还是要做一些无意义的修改,以此来显示他的重要性,孙鹏为此十分痛苦,感觉自己的业务能力一天天在下降,迟早会被社会淘汰。

第二, 裙带关系多

张月去年初通过层层面试进入一家公司开始上班,入职时她还是信心满满的,想着要好好努力,早日升职加薪。不过过了不久她就发现,自己的努力根本没有用。尽管每次张月的业绩都是最突出的,但是月月评优都轮不上她,不是某部门领导的女儿,就是某领导亲戚家的儿子,总之,没有任何关系的张月不管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优秀。

裙带关系是国企很大的一个毛病,关系户让很多想要大展拳脚的年轻人发展艰难,当靠认真努力都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谁还愿意继续呆在这里呢?

第三, 工作没效率


很多国企的管理没有私企那么严格,对于工作的要求也没有私企那么追求效率的完美,所以他们工作起来都是拖拖拉拉,毫无效率。小钱也是一家国企的员工,公司的办事效率让她痛苦不堪。做好一份方案要发给对方公司,小钱前前后后要找四五个部门的领导签字批示,可领导们工作时间实在是让人捉摸不定,有时可能一周都见不到人,于是小钱就为了找他们签个字能跑上跑下地候一个多星期,白白浪费好多时间。

国企的有些做事方法的确不大符合大学生们对职业和未来发展的诉求,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长久的发展,大学生们选择离开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