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属于一种隐性课程还是显性课程

如题所述

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学生在学校各种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影响。

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影响,如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舆论、仪式、规章制度等;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文化的影响,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



隐性课程的特点

潜在性。潜在课程以间接、内隐、不明确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隐蔽性(不易察觉性)。潜在课程存往往被显性课程遮掩或垄断,短时间内难以显现,不易被确认;

广域性。潜在课程在内容上涵盖了学校生活中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空间上涉及到学校的每个角落,人员上容纳了所有的师生员工,范围广泛;

多样性。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的多态多样,渗透于其中的潜在课程也呈多样化态势;

难量化性。潜在课程产生的背景之一就是对于纯量化法的批判和定性法的运施,加之其潜隐性、多样性等特点,都使得潜在课程难以用量化法来确定,而更多的是需要定性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0

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除上述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有三方面的区别:

1、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主要通过隐性课程获得非学术性知识,而学术性知识主要通过显性课程获得;

2、从计划的角度来看,无形课程是计划外的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无意接手隐藏的经验,而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较大的意愿参与其中。

3、在学习环境方面,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显性课程主要通过学科教学进行。

扩展资料:

显性课程: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计划性。可以说,规划是区分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的主要标志。

具体内容:教学计划所包含的主题,即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就是文化传播的主题。学科课程系统地组织不同领域的人类文化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课程结构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础。

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定义的一种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学校学习体验。而不是一个明确的课程。相关的教育实践包括: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与过程、教材隐含内容、学生性别差异、课堂奖励结构等。

作用体现在政治的社会化、价值观和文化道德的获得、权力观念的形成和阶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美国学者高尔顿最早注意到影响教学内容的非正式制度。认为在中学社会制度中,中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角色有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28
为什么是课程呢?校园文化包含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隐性的一般就是说学校历史、成就、知名度等等了,可以想象为学校内涵。显性就是看得到的,比如些宣传栏、浮雕、壁画、班级牌、校园环境等等,可以理解为学校好不好看,美不美。呵呵。
可以QQ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30
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除上述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有三方面的区别:

1、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主要通过隐性课程获得非学术性知识,而学术性知识主要通过显性课程获得;

2、从计划的角度来看,无形课程是计划外的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无意接手隐藏的经验,而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较大的意愿参与其中。

3、在学习环境方面,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显性课程主要通过学科教学进行。

扩展资料:

显性课程: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计划性。可以说,规划是区分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的主要标志。

具体内容:教学计划所包含的主题,即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就是文化传播的主题。学科课程系统地组织不同领域的人类文化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课程结构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础。

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定义的一种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学校学习体验。而不是一个明确的课程。相关的教育实践包括: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与过程、教材隐含内容、学生性别差异、课堂奖励结构等。

作用体现在政治的社会化、价值观和文化道德的获得、权力观念的形成和阶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美国学者高尔顿最早注意到影响教学内容的非正式制度。认为在中学社会制度中,中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角色有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0-23
学生团体交往、校园文化,班风、校风都属于隐性课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