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要是炮弹都是真的,可以打败日本吗?

如题所述

我们看《甲午风云》,一直给人们一种错觉,就是清朝用的是“假炮弹”,才导致的失败,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即便是大家认为那样,换成真的炮弹,清朝还是照样会输,因为炮弹已经不是战争的关键点了。

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清朝会输,下面我们分析:

第一点:大敌当前,人人自保,不以国家为重

当北洋水师强大之后,慈禧太后都开始害怕,很多人都知道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去建造颐和园供自己享乐之事,作为清朝的统治者,军队强大是统治者乐意看到的,慈禧也是这样,但是矛盾的慈禧还是选择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她明明可以挪用别的费用,为什么非要选择北洋水师的军费,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是想要限制李鸿章,因为北洋水师实力过于强大,其它军队已经无法限制,作为满人的慈禧,害怕身为汉人的李鸿章实力过于强大,从而影响满人的统治权。

再说李鸿章,在黄海大海战中,他害怕北洋水师失败,从而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北洋水师老本打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战士们一定要保存实力,好保留自己官场上的本钱。

除此之外,各水师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出来。在当时,日本倾尽全国之力来作战,但清朝却都故意保存实力,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在黄海大海战中,除了广东水师派了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其它两支水师无一参战,坐视北洋水师的覆亡。

第二点:军队操练不够,技战术都达不到实战标准

清朝最著名的军队有两支,一支是打天下的八旗军,另一支是逼清朝灭亡的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就是因为甲午战争失败而组建的,八旗在清朝中期就已经战斗力名存实亡了,所以在甲午海战中,清朝军队的士兵素质非常一般。

黄海大海战中,清朝海军的士兵素质被日军完爆,其中最大的弊病就是打不准,日本战舰的命中率是清朝战舰的10倍以上,日军松岛舰的第一轮齐射击中定远舰,使得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望台被击毁、帅旗被打落、信号索具被摧毁、提督丁汝昌负伤,其中最致命的就是信号索具被摧毁,使得信旗无法发出,战舰失去指挥和联络,开局北洋水师就便陷入了被动之中。

在当时,超过7000吨级的定远舰和镇远舰都是日本海军的噩梦,因为这两艘战舰厚厚的铁甲让敌人无法射穿,想想这两艘巨舰上的8门305毫米大炮只要有一炮命中,就足以让日本船舰遭到重创,但是由于射术不精,5个多小时的战斗,这8门大炮发射几百枚炮弹中,仅仅击中几次,这样的射击技术怎么能够战胜敌人。

第三点:双方硬实力的差距

说起这个差距,可能很多人都说,大清朝那时候可是海上实力可是亚洲第一,陆军实力也算的上亚洲数一数二,面对还未出名的日本,竟然战败,实属不应该。但清朝的失败就是因为双方实力上的差距。

在1888年前,可以说北洋水师一成立,就奠定了亚洲第一的位置,但是日本举全国之力奋起直追,在短短数年就赶超了北洋水师,虽然清朝仍保持亚洲第一的战舰总吨位,可战斗力已经远远不如日本。

单说海军方面,1889-1894年间,日本在海军的每年投入高达1000万两,而北洋水师的军费不足200万两;为了能够赶超清朝,日本天皇拿出皇室20%的经费带头捐款,日本大臣们更是主动拿出部分工资,帮助军队提高实力,而清朝则是挪用军费,修建园林,双方这样的态度也决定着战争的走向。

在甲午战争之前,北洋水师的总吨位为34325吨,而日本舰队已经高达40840吨;总马力北洋水师42200匹,而日本舰队则是68900匹;编队航速北洋水师10节,而日本舰队则是14.5节;大口径火炮北洋水师58门,而日本舰队则是104门;一分钟炮弹发射量北洋水师仅仅为23发,而日本舰队高达232发。

如此高的实力差距,北洋水师拿什么取胜,若不是定远舰和镇远舰的铁甲足够坚硬以及之后鱼雷艇的赶到,我相信日本舰队完全有可能吃掉北洋水师。

黄海大海战的失败,其实是腐败清政府的一个缩影,清政府把该省的钱省下来,不该省的钱全花了,致使甲午战争最终失利,而清政府光赔偿就2亿两白银,这些白银足以买100艘定远舰级别的战舰,如果清朝有一百艘定远舰级别战舰的话,我想哪个国家也不敢侵略清朝。清政府从上至下,只看中个人利益,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甲午中日战争中,两国海军交手多次,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两军主力舰队在黄海大东沟的那场遭遇战,我们就以这场战斗为例来分析一下炮弹是否能成为左右成败的关键。首先,关于炮弹“真假”问题。问题中假设炮弹都是真的,应该是针对北洋水师中很多炮弹内部倒出了砂石,而非炸药,被认为是假冒伪劣的炮弹。

而实际上这种被装填砂石的炮弹并不是“假炮弹”,而是具有标准生产工艺的“真炮弹”,这种炮弹叫做实心弹。甲午战争之前的几十年间,火炮和炮弹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木船时代,大部分炮弹都是实心弹,但随着铁甲舰的普及,传统的实心弹威力欠佳,为了增加威力,弹药专家在两个方面加强了炮弹的威力。

一是增大实心炮弹的体积和重量,用巨大的势能重创舰体;二是研发出了威力巨大的爆破弹,俗称“开花弹”,这种炮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击中目标后能够爆炸的炮弹。由于当时正处于火炮和炮弹的迭代更替阶段,因此这两种炮弹是同时存在的,北洋水师当时就同时装备了这两种炮弹。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看到炮弹内部装有砂石呢?这是因为,尽管被称为“实心弹”,而实际上弹头内部并非钢铁实心,而是中空。钢铁的质量太重,无法达到较远射程,如果增加发射药就有炸膛的危险,因此弹头中空,中间填入砂石正好达到理想配重,打击效果达到最优。所以,北洋水师的炮弹全部是真的,不过实心弹造成的杀伤有限,只有在吃水线以下击穿舰体,才有可能造成敌舰进水沉没。

实心弹的威力远逊于开花弹,而北洋水师所装备的开花弹却少的可怜。开花弹的威力巨大,制造工艺难度也很大,当时的中国两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都还没有完全掌握开花弹的制造工艺,更遑论量产了。北洋水师大量装备了实心弹,开花弹主要靠进口,由于价格昂贵,所以数量很少。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细节需要特别注意,即便是当时主要军工强国英国和德国,他们所制造的开花弹内部装填的也是黑火药。

而日本人自己研发出了一种威力更大的黄色弹药,被称作“下濑火药”,这种弹药爆炸之后还能继续燃烧,它在黄海海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丁汝昌就是被炮弹引起的大火烧伤而撤下战场的。“弹药”假设那么,仅提高北洋水师的弹药水平,是否能取得大东沟一战的胜利呢?我们假设一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北洋水师的炮弹全部换成开花弹,对战场形势会有多大影响。先来看战果,北洋水师五艘军舰被击沉,日军方面条件不变,这个成绩自然也不变。

日军方面,松岛、吉野、比叡、赤诚、西京丸遭到沉重打击,其中松岛是日军旗舰,被定远的305巨炮击中,甲板上的主炮被毁,士兵几乎全部阵亡,,在最后阶段松岛已丧失战斗力。吉野舰是日本海军的绝对主力,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在战场上气焰极其嚣张也成为了北洋水师的主要攻击目标。据史料记载,吉野虽未沉没,但受损极重,甲板上的设备被全部摧毁,也已丧失战斗力。

比叡、赤诚在战斗末尾受重伤仓皇逃离战场,奄奄一息的西京丸也随之撤离,侥幸逃过一劫。旗舰松岛撤离战场之后,大修了半年尚不能完全恢复,西京丸报废,吉野号勉强快速修复,其他各舰也不同程度受损。由此可见,尽管北洋舰队的主要弹药是实心弹,但依旧对日本军舰造成了严重损毁。如果,北洋舰队当时能够使用开花弹,哪怕比不过日军的下濑火药,至少可以将日军五艘重伤军舰击沉。
 


关于“胜败”现在对于大东沟一战定义北洋水师战败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甲午战争最终清廷战败;二是大东沟一战日军无一艘军舰沉没,而北洋水师沉没了五艘,尤其是失去致远、经远两艘主力战舰,对北洋水师来说是巨大损失。但如果我们仅仅从一场战斗的角度来看时,结果或许并非人们现在所认知的那样。

首先,日军舰队的主要作战目的是要一战消灭北洋水师主力,很显然日本人大大低估了北洋水师的实力以及水师官兵的作战意志;其次,从战场形势来看,北洋水师主力舰艇大部分坚持作战,除济远、广甲逃离之外,其余军舰即便受伤将沉依然在奋力反击。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被人们忽视的地方,这场战斗是怎样结束的?双方从中午战至黄昏,北洋水师军舰大部受损,只有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在坚持战斗,而日军方面还有八到九艘军舰战斗力尚存,于是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围住妄图击沉北洋旗舰。
 


 定远舰身中弹上千发,但是依旧坚持作战,主炮依然能够发射,也就是在这最后阶段,凭借定远和镇远的克虏伯巨炮将松岛和吉野击成重伤。北洋水师的总指挥已由刘步蟾接替,他决心和日军死战到底。此时,北洋水师受伤暂时撤离的部分军舰和鱼雷艇在修复之后又折回战场,同时靖远号升起指挥旗接替旗舰,北洋水师重新集结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

此时,松岛、吉野已丧失战斗力,其他各舰均受重伤。日本人这个时候非常清楚,如果再打下去,日本海军主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为定远、镇远的装甲实在太厚了,无论怎么打都打不沉,何况这两艘铁甲舰上的克虏伯巨炮依然可以开火,松岛只接了它一炮就基本报废了。再加之北洋水师的鱼雷艇也已开到,日本人根本就打不过北洋水师,于是立刻下令撤退。北洋水师重新集结之后立刻对日军发动追击,但是航速太慢跟不上,最终只能退回威海卫。也失去了击溃日本海军的最后机会!

第2个回答  2020-09-23
应该是可以的,当时北洋水师的装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但是由于慈禧举办生日宴会,水师大部分军费随了礼。所以最终败给日本的是清政府的腐败
第3个回答  2020-09-19
我认为,即使有真的炮弹,北洋水师也不一定能打赢,毕竟他们的作战思想是比较落后陈旧的。
第4个回答  2020-09-22
在我看来,北洋海军还是打不过日本,毕竟当时的清朝军队战斗力是很差的,也经常不训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