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校园凌霸现象?

校园欺凌是非常恶性的校园事件。

这个我想我比较有发言权,试谈一下。
我认为校园欺凌分为暴力和冷暴力,两个我都接触过。初中时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些高中和职高,周边环境不好,出去被劫钱是常事,漂亮女生被拉去“交个朋友”什么的也很多,校园里大大小小的“老大”作威作福,欺负同学逼着交保护费上网吧,太平常了。我们班恰巧没有这么一个“老大”,于是就成了各路人马欺负的对象,大家也都敢怒不敢言。有一次有一个小老大又来我们班调戏我,我实在忍不住了在桌子里掏出个铁桌腿,狠狠抽到他脑袋上,桌腿是空心的,很轻,我力气又小,只在他脑门上打出了个包,关键是他没想到我敢反抗,直接愣住了。等到他回过神恼羞成怒要来收拾我,我们的同学们终于爆发了,把他打了出去。第二天他领了一群人来,又被我们打了出去。
我们这才认识到我们的力量。
大家想不被欺负就得团结起来。当时觉得大学里的学生会是个新鲜名词,我们也建立个学生会吧,我那时是班长,就被推举成了学生会主席。我们当时的宗旨就是保护本班学生不被欺负,谁欺负我们就打回去,说白了就是以暴制暴,可当时谁懂这个。我们全班将近60人,没有任何一个“帮派”比我们人多,逐渐的没人敢欺负我们了。
那个时候以暴制暴就成了我们几乎唯一的手段,也狠打过几架,我屁股上还有酒瓶断茬扎的留下的伤疤。我们也不知道要用什么方式来保护自己。我是女生,我亲眼见过在厕所里被扒光的女生,一堆人一边辱骂她一边用刚出的30万像素的手机拍照,一天就十块钱吃午饭还要被人抢走就为了上网吧。那个时候的孩子对作恶毫无自控力。从那时候起我就决定了别的班的事我也要管。逐渐的别的班很多被欺负的人也加入了我们,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初二的时候我就成了全校学生会的主席,人送绰号米哥。
再说冷暴力,说白了就是白眼和排挤,这个我也体会过。高中我不想再掺和以前那些事,结果有些事确实不是我能躲开的。有个人追我,挺有诚意的,人也不错,但是我当时已经有了很爱的人,我不想欺骗他,于是明白告诉他我是蕾丝边。不知怎么就传出去了。我们班有个女生很喜欢他,是我宿舍的,于是到处宣扬。后来他们又知道了我就是“米哥”,到处说我是女流氓,平时也是对我冷嘲热讽指桑骂槐,最过分的是,她在宿舍偷拍我穿着丁字裤露着伤疤的照片,做实我“女流氓”的名声。
“蕾丝边”加“女流氓”,我的环境可想而知。同学们不想得罪他们,于是也不愿意跟我接触,我被事实上孤立了。我不想惹事,一直忍让。有一次我发现我的数学错题本和历史笔记被撕成了碎片,气的我直哭。我的爱人知道了狠狠教训了他们,结果适得其反,同学们更怕我了,更不愿意跟我说话了。我这高中三年差不多就是这么过来的。
这也是欺凌,虽然我没有受到任何的肉体伤害,但是所有人都好像跟我隔着玻璃墙,一直被冷眼和孤立。
当我们开始反抗暴力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孩子们的力量能给别人造成多大伤害。
包括当时的我们。
PS:去年年前我回初中看望老师,因为本人比较面嫩,进校门的时候被学生会的值日生查了学生证,还质问我为什么不穿校服,根本看不出来本人还有半年就大学毕业了-_-#直到有人认出来我就是学校走廊宣传板的优秀毕业生米哥。我看到我们当初建立的制度现在还一直执行下去,实在很欣慰。我应学弟学妹的邀请,跟他们说了几句话。我告诉他们,要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但如果你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力量,你们就与施暴者无异。你们不要因为愤怒和憎恨就把自己变成自己最痛恨的那种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5
校园内学生之间的霸凌现象,从社交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同伴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实施欺凌和被欺凌者均存在不同形式的社交困难。假如孩子在同伴的人际中遭受到被欺凌,而自身应对技能不足,情绪调控又无法应对这样的压力,家长和老师又不能提供有力量的支持和帮助,那么这就成为一个长期慢性的压力源,焦虑、抑郁等问题情绪会随之滋长。在儿少精神科门诊就诊的焦虑抑郁的小患者中,有几乎一半的孩子存在校园欺凌的创伤体验。
不管孩子是否会遭遇这样的问题,家长都要提前和孩子打好“预防针”。

孩子如果被人打了,要及时和老师或家长求助,在当时要懂得保护自己,必要时要学会反击,“这三件事”家长一定要和孩子说。
学校对于屡教不改或情节严重的欺凌者,除可以给予口头批评的同时还可进行惩戒,如果情节特别严重,将会给予留校察、勒令退学,甚至是开除学籍的处分。
校园霸凌呈上升势头,在加拿大有近四分之一的男生都曾遭受过肢体霸凌,在日本、英国等地校园霸凌等级也是不断攀升,就连《哈利波特》里的赫敏的扮演者艾玛也曾遭遇过校园霸凌,最后不得不转学。

校园霸凌呈现低龄化趋势,处于小学儿童期的霸凌行为,其发生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言语欺负为主,到了四、五年级,霸凌行为会升级为身体欺负,而这些施暴者长大后会成为潜在暴力犯罪者。
细数很多校园霸凌者,他们背后的原生家庭几乎都有很大的问题,或是父爱、母爱的缺乏,或是父母教养的错误,他们背负着原生家庭之罪,又得不到正确的疏导,情绪没有出口,形成“反社会型人格”,通过校园霸凌,他们找到了存在感,证明我“能”,我 “行”,我最“厉害”,正是这些未成年人的“无知”,才把自己推入了命运的深渊。
第2个回答  2020-06-25
校园的欺凌行为频繁出现,对卷入其中的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与危害。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首先校园欺凌行为实施者都是正在处于身心发展变化的跟我阶段。他们大多都是年纪轻资历浅,知识薄弱。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同时拥有的很强的责任心。嫉妒。和报复心理容易把别人对他的不满批评等都导致对他的诋毁。所以产生报复心理。加上没有学会正确的与他人相处,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容易转化为欺凌行为。其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基本动因,直接影响了孩子早期的。行为教育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问题也就是。嬉笑打闹很正常的事,没有过节的举止或者身体上的皮肉之苦,大都是小事化了。能忍责任。同时有的家长本身就是易怒易暴,醒来一天孩子在学校受了欺凌,是你自己鼓动孩子,你不知道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欺凌事件的发生。这次校园发生欺凌事件,也反映出学校的德育和法制教育工作不到位。时尚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无法正确的判断是非。无法衡量自己的行为,找做成。多大的后果?因此西林寺建发生和程度无法得到控制,最后,我也想说凡是受到欺凌的。孩子应该记住,我们向家长和学校老师反映这类情况。一眼地理事件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对欺凌。别人的孩子一定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和教育。不然的话,地理试卷将在学校发展的越来越严重。学校也应该对这里时间人家教育。法律也应该及时介入。
第3个回答  2020-06-25
校园欺凌就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虽与校园暴力之间只存在着量的差异,但没有质的区别。发生在校园内及上学放学途中,针对学生的身体、心理、财产、人格等方面的侵害行为,都应该算作校园欺凌。因此,校园欺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身体、心理上的欺凌,也包括财产、人格上的欺凌。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有超过30%的学生曾遭受过校园欺凌,其中有近10%的学生因遭受校园欺凌而产生厌学心理,逃避学习、辍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曾被校园欺凌的17岁女生小宜,看到陌生人靠近,就会浑身发抖,蜷缩起来说“别打我”,而她这样的反应,只是因为连续两次遭受同宿舍五名女孩儿的群殴;又如重庆市荣昌区一女生因太邋遢被同宿舍五名同学围殴打成十级伤残。校园欺凌致人伤害的例子不胜枚举,校园欺凌不仅会深深伤害被欺凌者,也会对欺凌者自己造成危害,还会对旁观者的心理造成伤害。可见,校园欺凌现象是多么可怕又可恶。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该如何面对校园欺凌呢?当我们受到欺凌时,该如何自保及寻求帮助呢?这是我们每个在校学生必须要学会的。很显然,面对校园欺凌以暴制暴的方法无疑是错误的。我认为,面对校园欺凌,最重要的是要临危不乱。对于遭受语言欺凌,我们通常可以采取淡然处之、自我反省、无畏回应、肯定自己、调整心理等方式;对于遭受行为欺凌,我们可以找机会逃跑、大声呼救、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甚至求饶等。
  当然,“沉默的羔羊”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当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求助措施。同时,要增强五个意识,即依法意识,对校园欺凌现象在法律上应有清晰的认识,打击校园欺凌行为要依法,保护自身权益要依法;自我保护意识,要学会自我保护,懂得自我保护基本常识,遇到校园欺凌要第一时间保护好自己;方法和策略意识,对校园欺凌行为投诉、举报和抗争等均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意识,遇到校园欺凌要审时度势、见机行事,决不蛮干、硬拼;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学校、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要学会保留、固定有关行为证据,为之后打击、处理提供证据依据。
第4个回答  2020-06-25
首先,不能过度夸大校园欺凌现象,弄得草木皆兵,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

校园欺凌现象古已有之,古代的志轶小说对此多有描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红楼梦》中宝玉大闹学堂的一段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在单纯幼稚的学生之间会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呢?从成长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一个过程,他们需要通过争吵打闹、划分“敌我”来学习如何融入集体和社会,通过挫折感来校正自己的行为,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实现与他人和平相处。

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过所谓“校园欺凌”的“惨痛”记忆,但当他们走过那个敏感而又脆弱的成长阶段以后,大多数人都能正确看待那个时候被孤立、被捉弄、被起外号等的经历。能够看到被同学“欺负”,虽然带来了很多成长的烦恼,但是走出了那段阴影以后,生活还是回归了正常的轨道,痛苦和挫折并不是生活的主流。

所以,我们在判断校园欺凌时,一定要把握好科学、合理的标准,不能把学生之间正常的打闹或者孩子之间没分寸的开玩笑都归入校园欺凌的范围,这样会让学生,特别是家长过度紧张焦虑,进而做出出格的事来。

今年5月,江西省上饶市某小学一位学生家长突然冲入教室杀害了一名小学生。这一事件起因是否因为校园欺凌,官方至今还没给出一个正面说法,但家长的这种过度反应也折射出一些家长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认识偏差。

事实上,校园欺凌需要教育部门会同司法部门给出科学、合理的界定,不宜由家长、媒体等自定义。

其次,对真正的校园欺凌,无论是学校还是公安、司法机关都不能漠视,必须给予坚决的打击。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欺凌大都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具有长期性,即长期的对某个学生进行殴打、歧视、孤立等。未成年人在成长阶段长期受到欺凌,极易造成心理问题。学校和老师对这种情况不能漠视,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并对受到校园欺凌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心理建设。

第二,团伙性,即纠集多人形成团伙对某些特定的或不特定的学生进行殴打或欺凌。比如,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案例,2015年,北京市通州区一名女中学生小马因怀疑另一女生小王抢了自己的男朋友,纠集多名女同学一起对小王拳打脚踢,并将小王的上衣扒了,还用手机录制视频。纠集团伙欺凌他人的行为对校园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必须受到教育部门和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

第三,已构成犯罪。校园欺凌严重的可能会触犯刑法,构成犯罪。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校园欺凌案例中就有这样一案。6名在校学生因沉迷网络,在无钱上网的情况下,采取语言威胁、持刀威胁、甩棍殴打、搜身等方式,抢劫学校周边过往学生的财物,严重危害了校园周边的安全,被检察机关提起了公诉。

一直以来,对已构成犯罪的校园欺凌案件,司法机关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往往会本着“宽严相济”的司法原则,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但是减免刑事责任并不意味着不处罚,不处罚无疑是对校园欺凌的纵容。司法机关应该与教育部门充分合作,健全少管所和工读学校机制,通过严管来校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既不能反应过度,也不能置之不理,关键是学校和司法机关要形成治理合力,教育与惩罚双管齐下,本着科学与法治的精神共同破解校园治理难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