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合理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0

不合适,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

父母应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1、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

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

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

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2、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对此程桂英老师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3、尊重孩子的看法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爸爸妈妈要记住,孩子也是一个话语主体。所以,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对待对尊重孩子的看法,并与孩子进行良性的互动。

第2个回答  2022-08-20

完全不合理,极其错误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此外,对这一问题的描述也能反映整个原始家庭的教育问题。
首先,无论何时,无论孩子多小,我们都要给孩子一张脸。

为什么要给孩子脸?由于这种“教育”,它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安全感和信心。孩子会觉得世界是可怕的,他会做错事,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并将受到批评而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也自然没有安全感;教育往往是“前”,孩子会觉得有什么不好的,是错误的,会得到很多批评和指责他的表现只会收到负面的消极反应,自然是不自信的。

一个从小就没有自信和自信的孩子,长大后如何面对复杂的世界?而且,即使是成年人,如果当众批评和批评,心里一定很不舒服,何况是孩子?主妈妈想,通过让孩子们没有脸让孩子记住功课,然而,问题是我母亲不知道主,记住了教训,但会记住孩子没有脸,他经常丢面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好,不值得别人的爱,不是一个面子的人,结果是,孩子对自己的身份很低。
所以,公共教育,可以暂时让孩子看起来更听话,然而,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让孩子的自我评价和认同感低下,不利于儿童精神的健康发展。未来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3个回答  2022-08-20

我觉得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不合理具体原因如下:

①孩子会变得软弱以后影响他的一生

小孩子是有自尊心的而且父母的想法和做法也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完整的人格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所以不应该在人前教育。

小红小时候就经常被妈妈在人前教育,导致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了,所以和老师沟通很少,由于成绩一般也不敢和老师沟通所以过度得控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② 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做错了事爸爸妈妈可以小声提醒,一般小孩子都会改正的,这种小声提醒不但让孩子改正了错误也保护了小孩子的自尊心,反之如果大声呵斥,孩子很容易离家出走产生偏差行为。

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私下悄悄提醒他

我们可以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悄悄提醒孩子,这样也是保护了孩子自尊心也改正了错误。

二、回家以后教育

我们可以当场不说话回家以后再告诉孩子你只这样做是不对的并且告诉他如果下次还敢犯同样错误就不给他留面子了,孩子通常情况下都会改正

第4个回答  2022-08-20

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并不合理,其实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伤害孩子弱小的自尊。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尊重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面子".

很多家长在孩子做错事的当下立刻大发雷霆,不顾旁人地对孩子又打又骂,大声叱喝、当众批评,完全不顾孩子的面子进行"教育",家长的这种做法完全没有顾及孩子的自尊心,更加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孩子的自尊心其实很脆弱,孩子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与尊重,这些更多地体现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细节上。怎样才能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同时又能够起到批评教育孩子的作用?

1、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有些时候,家长会对孩子这样表达他们的爱:"你做得真好,妈妈喜欢你这样"、"你这次真聪明,爸爸为你感到骄傲。"但是,在孩子的心中往往会觉得父母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一旦表现得不好,爸爸妈妈就不会再喜欢你了。

父母这种有条件的爱,往往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随外在事件的波动而改变。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成一个一旦事情发展得顺利就得意自满,不顺利时就会变得自暴自弃的人。这其实就是一种低自尊的表现。

因此家长应该要适时地向孩子表达关注和爱,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这种爱是无条件的,即使他们犯错了,他们也不会失去家长的关怀,当孩子知道自己生活在父母全心全意的爱之中,他就会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去爱,他是有价值的,这让孩子充满了自信和有尊严感。

2、放下姿态了解孩子

孩子在商场看到喜欢玩具继而大吵大闹要买,搞到父母难堪是常有之事。家长较常的做法是把孩子拉离现场或者立刻变脸让孩子住嘴。其实孩子并不是真的非拥有这个玩具不可,只是有时因为我们家长的这些过激行为,让孩子叛逆不服,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拿捏好孩子的爆发点,放下姿态,尽情融入孩子的世界,对于孩子的一些执着,要学会适时地让步。

尊重孩子,平等沟通,讲究方法,言传身教。 家长跟小孩平等沟通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是要讲究方法,特别要采取言传身教的方法,家长还要多点耐心和宽容。

家长不仅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更要以平等的心态来跟小孩对话交流,尤其是要采取主动沟通方式走进小孩的内心世界。因为拥有良好的沟通方式,面对任何问题都会获得更好的解决办法。

因此在类似情况发生时,家长可以蹲下来陪着孩子,尝试用孩子的眼光去欣赏评价这个玩具,和孩子一起聊聊这个玩具是在哪个卡通片出现过,有什么样的功能,拿到手上可以如何操作或者拆卸等,当孩子过足话瘾和眼福后,就会逐渐对这个玩具不再那么执着了。

第5个回答  2022-08-20

我认为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不合理。

1.首先我们要明白人前教子的出处。人前教子这句话应该出自《朱子训家》: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这句话应该具体解释为在人前教育子孙,在家中教育妻子。让孩子在人前明白自己的错误而感到羞耻,进一步改进自己的错误;教育妻子则要在家中,为妻子保留颜面,才能让她改过。

2.这套理论是不适用于现代教育的。
古人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句话是教育人们如果没有好的品德和仪态,甚至都不配活着。从此可以看出古人对品行过分极端的追求。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不应该用古时候的理论来适应于现代教育。这样极致的追求,难免会矫枉过正。

3.要分清内疚与羞耻的区别。
人前教子核心思想是要利用孩子的羞耻心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那么羞耻心真的是人进步的动力吗?
羞耻心作为人的主要情绪之一,每个人都应该体会过。
如果是在他人故意的前提下,你被动地感到羞耻,人首先产生的应该是恐惧或者逆反的心理。真正能督促人改进的应该是内疚心,而不是羞耻心。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激发的是孩子的内疚心,而不是让孩子感到羞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