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作为群居性动物,寻求他人认同,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在得到他人认同时,人们就会产生成就感,提升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反之,如果一个人长期得不到他人的认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让他在这个社会上寸步难行。
这个道理放在教育孩子上同样适用。
小团子的妈妈发现小团子忽然变得非常“害羞”。只要家里来客人时,4岁的小团子就会马上跑到自己的房间里躲起来,怎么喊都不肯出来,只有客人走了之后才会自己跑出来。
有一次小团子的伯伯带着小团子的表哥来家里玩儿,团子妈妈硬是把团子从房间里拽了出来。
团子出来后就放声大哭,哭了好半天团子才大声说道:“家里一有客人来,我就变成了坏孩子,我不想出来。”
团子的妈妈思索了好一会儿才明白,她总是在家里有外人的时候,把团长调皮捣蛋的事情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批评他。
团长妈妈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团子能够感到不好意思,从而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但是面对团子现在的状况,妈妈不禁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怀疑。这种人前教子的方法是正确的吗?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所谓人前教子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并不可取的教育方式。
1.首先我们要明白人前教子的出处。
人前教子这句话应该出自《朱子训家》: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这句话应该具体解释为在人前教育子孙,在家中教育妻子。
让孩子在人前明白自己的错误而感到羞耻,进一步改进自己的错误;教育妻子则要在家中,为妻子保留颜面,才能让她改过。
2.这套理论是不适用于现代教育的。
古人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句话是教育人们如果没有好的品德和仪态,甚至都不配活着。从此可以看出古人对品行过分极端的追求。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不应该用古时候的理论来适应于现代教育。这样极致的追求,难免会矫枉过正。
3.要分清内疚与羞耻的区别。
人前教子核心思想是要利用孩子的羞耻心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那么羞耻心真的是人进步的动力吗?
羞耻心作为人的主要情绪之一,每个人都应该体会过。
如果是在他人故意的前提下,你被动地感到羞耻,人首先产生的应该是恐惧或者逆反的心理。真正能督促人改进的应该是内疚心,而不是羞耻心。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激发的是孩子的内疚心,而不是让孩子感到羞耻。
既然人前教子是这么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秩序,那又是什么让家长们还在继续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呢。
1.陈旧的育儿观念。
相信现在很多父母小时候都经历过人前教子。在那个科学育儿并不被重视的年代,小小的我们也曾经郁闷、委屈、伤心过。
然而很多父母长大成人之后,却依然秉持着这一套理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这就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以及教育上的不作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们去考虑。
2.家长显示权威的惯性行为。
很多家长都习惯于强调自己的权威,用说教甚至打骂的方式来体现自己作为家长的地位。教育孩子根本的立足点应该是从尊重孩子开始。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庸。父母更不应该通过当着他人批评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认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我价值,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
3.家长推卸责任。
孩子犯错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在人前犯了错,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教育失败,而通过放大孩子的错误,在人前去教育他这样一种方式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孩子的教养,本来就与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
父母想要通过与孩子撇清关系这样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教育并不失败,本身就是一个很可笑的悖论。也是一种家长对于自己教育理念不自信的表现。
人前教子这样的行为不仅蒙蔽了家长的双眼,更给孩子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
1.不自信。
家长通过借助他人的眼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孩子通常的第一反应都是感到非常的羞耻。羞耻的孩子通常会选择沉默,不去反抗。
长此以往,孩子会对自己的自我认同产生怀疑。就像开篇那个例子里面的小团子,羞耻并没有让他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而是让他产生了疑惑,为什么有客人来的时候我才会变成那个坏孩子?进而导致孩子更加封闭自我。
这就是孩子在人前很不自信的一种表现。要知道自信本来就是孩子学习成长一个很大的动力,如果我们需要通过打压自信的方式来期望孩子变得更优秀,这无疑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2.伤自尊。
上面一点提到,很多孩子会因为感到羞耻而沉默,那么接下来必然是在沉默中爆发。长时间的委屈以及羞愤得不到释放,很多孩子就会像开篇的小团子一样选择大哭或者吵闹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然而很多家长都不会像小团子的妈妈一样去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反而变本加厉的进行人前教子。他们通常会把这种行为理解为孩子对教育的反抗,进而认为人前教子达到了效果,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孩子在记住自己犯错的同时,更会记住这种自尊心被一次次践踏的感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人疼爱,甚至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3.影响终生。
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影响将是持续一生的。这是时下的主流心理学观点,并且也备受大家认同。早年间被父母人前教子留下的阴影,已经在很多成年人的生活中开出了恶果。
很多人不自尊不自爱,甚至自我厌弃,这都与他们被父母贬低的自我价值息息相关。
在生活中他们可能无法交到朋友,或是完全的信任他人;在感情生活中,他们无法很好地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在工作中,往往也是得过且过,不敢为自己争取。
综上所述,人前教子这样一种手段,更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的心理需求,却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教育本身不应该是敷衍的“拿来主义”,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只有用我们的耐心与爱心,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与孩子平等的相处,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将来的人生中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