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如题所述

古时候人们信奉只有严格的教育,孩子才能出人头地。如:"人前教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方式。现在很多家庭仍然采用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一旦孩子犯了错,不管身处闹市,还是在哪里,直接对孩子展开批评,或是打骂。相信家长的本意,是想利用孩子的羞耻心来告诫孩子,提醒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效,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身体上的伤害好愈合,心理上的伤害却无法抹灭。如上文中小男孩的奶奶。 奶奶的本意是想让小男孩知道咬人不是对的,以后不可以再咬人。但是,她没有想过,也没注意过孩子的感受。她的教育方式已经伤害了孩子。

打骂孩子,并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

权威机构研究结果表明,3-6岁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孩子像"潮湿的水泥"一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研究表明,孩子一生中80%-90%的性格特征都是在这个阶段成型的。这一阶段过后,"水泥"慢慢凝固,孩子的基本性格成型,后期再想要大的改变是很难的。

那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呢?

1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会有什么自尊心。在孩子犯错后,会不分场合开始批评孩子,或是有意在亲朋好友、熟人面前揭露孩子的错处,完全不在意孩子的感受。事实上孩子和成年人一样,也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有自尊的,有羞耻心的。孩子年龄越小,心灵越不受防,越容易受伤。比如说:对一个小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孩子肯定立马哭出来。

周末朋友聚会,朋友带着8岁的女儿一起来了。酒足饭饱后,开始闲聊。朋友当着所有人的面揭露了女儿的短,说她妇儿今天早上又尿床了,这么大了还尿床真是不害臊。朋友的女儿听到妈妈的话后,马上羞红了脸,低下头不愿意再见人。而朋友接着说女儿怎么还不好意思见人了。说她尿床本就是事实。朋友的女儿顿时眼睛泛红,要哭了。

此事对于朋友来讲,可能只是朋友之间的闲谈说笑,不是什么大事儿。但她没有意识到她的作法已经伤害了女儿。对于女儿而言,尿床本就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羞耻的事情,也很自责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还尿床。而她却还拿出来在人前说笑,不仅没有顾全女儿的面子,同时给女儿带来心理伤害,损伤了孩子的自尊。

尿床在每个孩子的生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孩子3-4岁就开始控制排尿,5-6岁后基本上不会尿床了。但有些孩子由于遗传原因,可能到9岁了还在尿床。另外造成尿床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睡前喝多了水。尿床本就是很正常的,无非给家长带来的麻烦就是需要换洗床单衣物。对于尿床的孩子而言,这是件极没有面子的事情,是不可以说的秘密。爸爸妈妈知道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他们能接受。

父母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将孩子做的错事、丑事宣扬出去,后果是让孩子觉得没面子,伤害了孩子的尊严。尊严对于任何个体来讲,都是不容轻贱的。哪怕是个孩子,他的尊严也是不能被践踏的。

打骂孩子,不能从根底上解决问题

2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性格缺陷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掌握教育规律,对孩子的教育常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因为恨铁不成钢,只要孩子犯了错,轻则斥骂,重则责打。常此以往,有些孩子会在父母的打骂中失去自尊与自信,变得胆小自卑。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丧失独立的人格。成人后在社会中也会变得唯唯喏喏,没有自己的主见,生活注定成为悲剧。有些孩子则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与家长感情疏远,在每次打骂中变得冲动、易怒。更甚者出现心理扭曲,报复家长的行为出现。

2018年沈阳市铁西区滑翔五小区、六小区范围内,不到24小时共发生8次火情。而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16岁的男孩,他因平日里常遭到父亲的责备打骂,日积月累下心中充满了怨气。父亲曾经说儿子早晚得进监狱,这句话让儿子非常介怀。为了报复父亲,他就策划故意犯罪,希望给父亲惹点事。

2017年8月22日,江苏盐城一个12岁男孩弄坏了茶馆里的物品,想让妈妈替他赔偿。妈妈当众责骂他,男孩心里不服,一气之下掐住了妈妈的脖子,幸亏旁边的人及时拉住了孩子,阻止了惨案的发生。

几年前,深圳龙岗的一名16岁的女孩常被父母打骂,手机搜索过安乐死,买过一把刀,离家出走过三次,最后服毒身亡了。

类似的新闻的发生原因,就是父母经常性的打骂孩子而造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8年的报告显示:成长阶段经常遭受监护人打骂、吼叫的孩子,性格自卑的占79.25%,而这部分孩子在长大后,在各领域中工作出色的不到4%,遭受侵害不敢报警、反抗的占94.16%,而他们这些人一生的犯罪比率高达42.59%。

经常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家常便饭。犯错只会加速孩子的成长。而当孩子犯错了,家长应该怎么样做呢?

首先,学会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前几天去逛商超,在收银区等待付款时,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妈妈推着推车与儿子在排队等付款,儿子一直吵吵要吃八宝粥,妈妈告诉儿子现在还不能吃,因为他们还没有买单。但儿子不听,还是大声吵着要吃,妈妈其实已经有些生气了,但一直耐心的劝说儿子。但儿子见妈妈迟迟不满足自己的需求便发脾气,将八宝粥扔到地上。妈妈见到儿子的行为后,已经愤怒到极点,始终没有在人前斥责孩子。反而深呼一口气,平静的告诉儿子,因为他的扔东西的行为,让妈妈非常生气。心平气和的陈述孩子犯的错误,并让孩子试想,如果是别人将他的喜欢的玩具乱扔,他会不会生气?再进一步跟儿子说明白,八宝粥暂时不能吃的原因。儿子冷静下来,思考了一会儿,跟妈妈道了歉,主动的将扔到地上的八宝粥捡了起来。陪着妈妈耐心的待待结账付款。

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后,才会变得自信、快乐、积极向上。正如上面故事中的妈妈和小男孩,妈妈在小男孩做错后,没有责骂孩子,陈述事实、选择尊重。小男孩也认识到自己做错了,并向妈妈道歉,在取得妈妈的谅解后,心情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在很多时候,在孩子做错时,父母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训斥。责问孩子为何毛手毛脚的。而孩子的表情也肯定是怯怯的、委屈的。只有父母做到了尊重孩子,孩子才会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说:"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进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孩子虽小,但也是个个体,在人格上与成人一样享受是平等的权力。父母需要认识这点,将尊重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做到尊重。只有学会尊重孩子了,才能真正的维护孩子的尊严。

互相尊重,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其次,父母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狮子吼"原是金庸笔下金毛狮王谢逊的成名绝技。谢逊狮子吼运功而出声传数里,常令对手心惊胆颤、闻声而逃不战而降,让人又惊又怕。现今更多的父母也掌握这一绝技,常见于孩子犯错时。父母对子女的吼叫,会让孩子产生两个反应,一是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会造成亲子关系疏离、淡漠。二是会让孩子产生"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过度接受刺激后出现的一种逃避反应和逆反心理。比如你经常吼孩子,孩子对此毫无反应。再比如你让孩子不要这样,孩子不听你的,非要反着来。

对于孩子而言,在遭受到父母的大吼大叫时,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容易促使孩子过度紧张不安,从而影响到大脑的发育。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极易让孩子出现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或变得孤僻、胆小、或行为乖张,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异常的行为。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的故事。说是一个小女孩子有一次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碗里的酱料溅了妈妈一身,妈妈不禁大喊一声,小女孩子看看被惊吓的妈妈,看看被打碎的碗,惊慌失措起来,怯怯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打我一下吧!"妈妈从女儿的表情与话语中知道,她已经知道错了,于是妈妈微笑着对女儿说:"妈妈原谅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哟!"小女孩嘴角重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对妈妈说"嗯,妈妈,我记住了!"于是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事后小女孩的妈妈回想小女孩的那句话,还是颇为吃惊。为什么小女孩让她打她?脑海中浮现她们平事的情景:多少次她在干家务,女儿无意"添乱",她会不耐烦地呵斥小女孩;她下班回家一身疲惫,女儿找她读书,她头也不抬地拒绝她;又有多少次女儿磨磨蹭蹭,她会一边责备一边"拎"着她下楼……女儿怕自己做不好惹妈妈生气,更害怕妈妈的责备和惩罚。

打碎碗的刹那,小女孩的妈妈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接纳了孩子"冒失"的行为,还给孩子一份安全感。

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越是强烈的情绪反应,越能让对方识别和感知。小孩子有很强的感知能力,能快速的获取信息。孩子在做事后,对于父母的情绪变化,他能在短时间内接收,并迅速发生反应机制。

只有父母学会控制情绪,才能给孩子安全感,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的情绪控制能力。

在与孩子相处过程,父母需要做好情绪管理

再者,不要在人前打骂、批评孩子。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只看我们家长如何去教育引导孩子。人前打骂、批评孩子、父母大吼大叫,对于孩子而言都是无效的,这些只会给他们增添更多的心理阴影。上策的方法是陈述事实,根据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真正的明白自己的错误。打骂并不一定能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孩子道歉也可能是屈于父母的权威。而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代入其中,才能让孩子有深刻的体会。如:上文中扔东西的小男孩,他的妈妈问他,如果是有人乱扔,摔坏他心爱的玩具,他会不会很生气?小男孩子想了想说生气,这时妈妈就说他扔八宝粥的行为,妈妈也很生气。小男孩想想刚刚妈妈举的例子,再想想自己刚刚的行为,明白自己错了,跟妈妈道歉。

在瑞典人的教育字典内,信奉的是人前不教子,他们普遍认为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意愿,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对此进行干涉,抹杀孩子的个性。在很多时候,他们甚至鼓励孩子去犯错,在孩子犯错后,会对孩子陈述事实,再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哪些是能做,哪些是不能做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充分尊重孩子,二是让孩子有切身的体会,以后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他们认为尊重孩子,是培养孩子自信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在感受到尊重后,会变得自信、接人接物彬彬有礼。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能泰然自若。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孩子是脆弱而敏锐的,需要父母的悉心的呵护与理解。每个父母应该时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些表扬鼓励、少些指责打骂、调动和激发孩子的潜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直面困难、挫折,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个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关于人前教子的情况要分两种来看,其影响也与之有关。一是孩子犯错了,面对这种情况,当面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重要,但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过分粗暴。二是孩子没有犯错,这时如果因为一些其他因素就在人前过分教育孩子,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心。
第2个回答  2020-11-25
教育小孩子也应该讲究方法,其实小朋友也是有自尊的,他们也不会希望自己的父母在很多人或者自己的朋友面前教育和指责自己,不然慢慢的他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重,对父母的怨恨也会日渐加深,所以对待小孩子和大人一样,都应该私下跟他好好沟通,才会让他比较好接受。
第3个回答  2020-11-25
第1点,人前教子会让孩子内心特别的自卑,这样的孩子心里会很畸形,第2点,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之后,肯定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训自己老子,第3点,会影响孩子这种心理上的这种健康,所以不要这样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