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教会学生思考

如题所述

有句顺口溜,叫做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就是说,一件羊毛大衣,只要拎住衣领子一抖,皮毛就顺帖了。这个比方,用于教学,就是说我们的点拨、提问,要注意抓住文章的领,善于在领上质疑,教会学生顺领思考,开阔思路,这样,就可以达到触类旁通、吃透文章精髓的目的。比如在教学《粜米》一文时,我觉得学生对课文的一般知识容易懂,也觉得好吃,但他们并不真正理解。针对这一点,在讲解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农民好不容易遇到了丰收年景,满以为会得到好收成,但最后手中只拿着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希望变成了泡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如:(农民们遇到了丰收年景,他们的生活会比往年过得更好,现实中是这样吗?(不,更悲惨。)为什么最后他们手中只拿到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让学生思考。学生不但有了兴致,而且积极开动思想机器,有的说丰收了,米多了卖不出好价钱;有的说由于生活所迫廉价把米卖了;有的说米行趁米多压价收购农民的米;有的说由于洋米洋面冲击中国市场,中国的米价大跌这样学生在边争论边思考中,既认真阅读了课文,又很快熟悉了故事的情节,并且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认识了在旧中国,农民即使遇到丰收的年景,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点拨学生思考,让学生多思、会想,我们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特点,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如在教《田忌赛马》一文时,我就抓住了还是原来的马,为什么田忌会反败为胜呢?这句话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立刻就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说这是孙膑的功劳,他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因为楚王的马并不比田忌的马快多少。就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时,我又插入一个问题:如果改变出场顺序,田忌还有取胜的机会吗?应该如何排列出场顺序田忌才能取胜?这样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边看书,边讲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犹如进入激烈的赛场,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要善于抓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训练他们懂得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过程,大都是由浅入深,由现象而本质地逐步深化的。因此,我们在教会学生思考的时候,也要注意抓住学生这个认识事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注意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提高思考能力的问题上。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考虑到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事迹时是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但难就难在他在烈火中牺牲,在牺牲前的心理活动情况,别人是很难直接回答和了解的。这既是一个难点,又是深入认识事物的一个重点。于是,我就抓住课文中描写邱少云高尚品质和精神,主要是通过他的种种表现和我的焦灼不安的心情反映出来的特点,安排教学的重点在于:一、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我当时的内心活动去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二、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体会邱少云的伟大精神世界。也就是说要抓住课文本身的特点来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在阅读文章时懂得分辨人物的外表和内心,在认识事物时,学会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当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第三、要善于教会学生质疑,思考的一般规律,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思考能力。指点关键,教会思考,重要之点就是在于掌握思考规律,并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逐步提高思考能力。这当中的一般程序大概如下:以小学语文的文体特点来说,教师可以在如下问题上,指点关键,《海滨小城》第四、要善于教会迅速运用探究、钻研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会对事物(实)、规律及因果关系的本质,进行深入的钻研,以提高思考能力。提高思考能力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内在动力或叫之内驱力,就是要有一股孜孜不倦以求、不断钻研的精神品质。因为,只有这种自我的驱动力,才能使学生处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寻求解答,深入钻研,这样,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对已获得初步概念的教材,才能再往深一层研究,才能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这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可贵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反映得越强烈,学生对教材的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比重就会越大,他们对周围的所见、所闻、所观察的以及所做的一切,就越具有认识性,就越能深入思考,并能更好地边思考边钻研,边钻研边思考。这样,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就属于必然的情理之中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