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

如题所述

精忠报国。

典故如下: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

扩展资料: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岳飞死后20年(1162年),宋孝宗赵为岳飞平反昭雪。隗顺的后代看到寻找岳飞遗体的告示后,即将九曲丛祠旁的岳飞初葬地报告了临安府。南宋朝廷于同年10月16日,正式恢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的官爵,同年12月18日,按隆重的一品葬礼将岳飞遗体迁 。葬于西湖边的栖霞岭下,即今日游客们瞻观的杭州西湖岳王庙内岳飞墓所在地,墓前树碑“宋岳鄂王墓”。淳熙五年(178年),谥武穆。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岳母刺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精忠报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09

是“尽忠报国”。在清朝之前,“精忠报国”为“尽忠保国”。 

释义:

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出自:

《宋史·岳飞传》:

“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白话文:

“当初命令何铸审问的,飞撕裂衣裳以背给铸造,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皮肤纹理。”

扩展资料

岳母刺字:

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实岳母刺的字是尽忠报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忠报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精忠报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母刺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09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是一个汉语成语,注音是jīng zhōng bào guó,出自中国历史人物(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典故。它形容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近义词:尽忠报国。

反义词:卖国求荣。

扩展资料;

岳飞是南宋的著名的军事家,抗金名将,他那精忠报国,光彩照人的故事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岳飞从小勤奋好学,文武双全,就在岳飞20岁那年,金兵侵犯中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岳飞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他决定奔赴战场,杀敌报国。

岳飞的母亲最了解岳飞的心思,他鼓励儿子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他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铭记母亲的教诲,奔赴抗击金军的站斗前线,屡建战功,成了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他率领部队北伐,收复了被敌人侵占的大片国土。

但就在他取得抗金斗争全面胜利之时,昏庸无能的宋朝皇帝听信奸臣秦侩乘机求和的劝说;一连颁发十二道金牌,强逼岳飞立即班师,岳飞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这时岳飞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精忠报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在民间传说之中,有【岳母刺字】的故事,但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尽忠报国】又称【精忠报国】,意思差不多” 。其实呢,“岳母刺字”并非来源于民间传说,而是最早来源于小说《说岳全传》,同时,“尽忠”与“精忠”在语义上是有区别的,而不是“差不多”,不免有些手痒,聊作下文,作为茶后饭余的谈资吧。岳飞背后的刺字,终究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呢?这是一段历史悬案,同时,是谁在岳飞背上“刺字”的,其实,也是一段悬案。但是,“岳母刺字”却不是“民间传说”,而是出自文学作品,即清朝钱彩所著的《说岳全传》。一、在宋朝的书籍中,岳飞背后没有字的。岳飞或岳母刺字,在现在,是大名鼎鼎的。不过,在宋朝,却没有这段“大名鼎鼎”的“事迹”。尤其是,岳飞被平反昭雪,追封“鄂王”后,岳飞的孙子岳珂,极尽全力,收集先祖岳飞的光辉事迹,编著厚达58卷的《金陀粹编》和《金陀续编》(当时岳珂住在嘉兴府“金陀坊”内),这两本书,可谓是研究岳飞最详细的文字材料了。但是,其中没有提及岳飞背后有字,更没有提及“岳母刺字”的事情。而宋朝的其他任何文字作品、甚至话本小说里面,也没有“岳飞背后有字”或“岳母刺字”的事情。二、在元朝编撰的《宋史》中,岳飞背后开始有字了,是“尽忠报国”四个字。元朝丞相脱脱主持编撰《宋史》。在《宋史.岳飞传》中记载:“(秦桧)初命何铸鞠之,(岳)飞裂裳以背示(何)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同时,在《宋史.何铸传》中提到“岳飞背后有四个字,也是:尽忠报国”。何铸是当时“岳飞案”的主审官之一,为人正直不阿。《何铸传》记载:”(岳)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这是岳飞背后有“尽忠报国”四个字的最初记载,是“尽忠保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同时也没有提及“是谁给岳飞刻上这四个字的”,也就没有了“岳母刺字”的文字记载了。三、清朝《说岳全传》中开始有“岳母刺字”,变成“精忠报国”四个字了。清朝雍正年间,钱彩撰写通俗小说《说岳全传》,其中第二十二回,即《结义盟王佐假名 刺精忠岳母训子》中写道:“安人(即岳母)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然后将绣花计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的了。”这是“岳母刺字”的第一次亮相,而且刺的是“精忠报国”四个字,和《宋史》中的“尽忠报国”有出入了。不过,在《说岳全传》同一回中,岳母刺字后,岳飞临别之际,岳母又教导道:“但愿你此去为国家出力,休恋家乡。得你尽忠报国,名垂青史,吾愿足矣”。这一次,岳母说的,又变成了“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了。四、“精忠报国”的来历岳飞背后是否有字?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是岳母刺字的还是其他人刺字的,尚未有定论,。《宋史》中的“尽忠”,变成后来小说的“精忠”,也还是有点原因的,而不是空穴来风。《宋史.岳飞传》记载:“(宋高宗)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皇帝手书的是“精忠岳飞”四个字,而不是“尽忠岳飞”,也许,这就是后来小说中出现“精忠报国”的缘故吧不过,现在的各地岳飞庙中,有“尽忠报国”的,也有“精忠报国”。当然了,从语义上分析,“尽忠”与“精忠”是有区别的。就不作解释了,不合时宜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1-08
是尽忠报国。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蒙受不白之冤时,是当时的大理寺官员何铸审理他的案子。面对他们的欲加之罪,岳飞十分气愤,撕开自己的衣襟,露出了刺在他后背上的四个大字“尽忠报国”,何铸见其字早已深深嵌入肌肤,十分醒目。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岳飞背上的字是“尽忠”而不是“精忠”。
关于后世人为什么会把“尽忠报国”传为“精忠报国”一事,也是有着它的历史根源的。“精忠”二字出自宋高宗赵构,宋高宗曾经因为岳飞抗金有功,特赐给岳飞一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作为他的战旗,以示对他的鼓励和褒奖。人们便把岳飞称为“精忠”元帅,“精忠”二字成为了岳飞的代名词,再加上他秉承母训,尽忠报国,所以,人们就将“精忠岳飞”和“尽忠报国”合称为“精忠报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