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如题所述

  宗族观念源于最早的姓氏制度。
  1、什么是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2、什么是宗族?
  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楚而形成的社会团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时期。约5500-4000年前,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男权时代开始,男性在社会、家庭、财产等方面占统治地位。子女不再是母系氏族的成员,而是父系氏族的成员,成为父亲财产的继承者,突显了同一血脉的特点。同一血缘的几代人在一起就组成了家族,几个或几十个家族在一起就组成了宗族。
  汉代班固的《白虎通·宗教》载:“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喜万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家族是父系单系亲属集团,以一成年男性为核心,依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宗族则是同一血缘、同一祖先的家族的联合体。家受制于宗,家之父受制于宗之长,谓“父,至尊也”,“大宗,尊之统也”。所以,宗族统常表现为一个性氏,一姓一宗聚居就形成了村庄。
  宗族产生后,几度兴衰。至宋代以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广泛传播,宗族中的血亲观念和伦理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宗族组织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到清代,达到极盛。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社会会的衰落,宗族观念发展的势头有所减缓,但是仍极具生命力。1932年,蒋介石施行保甲训令,势图利用、依靠宗族组织,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训令称:“我国农村家族制度本极发达,今犹牢守,谋地方安定,只有沿用家族制度中之家长,以严密民众组经织之基楚。”解放后,宗族观念开始逐渐淡化。改革开放以后,宗族活动又开始复苏,并且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至今,宗族组织的规模、活动的范围、影响的深远都比历史任何时期要大。足以证明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宗族观念是何等根深蒂固。
  宗族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血缘滋润的缘故,可谓血浓于水。血缘关系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他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和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传统上一向都很看重血缘关系,不管贵族还是庶民,都不例外。血缘在族人中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和生活习俗,族人对外族不适应了,致使族内世代团结一致,小族数世不迁,大族百世不迁,兄弟分炊亦不远徙,族人无能为生大家赡养。这些有强大凝聚力的制度,使族人很喜欢聚族而居,数代同居,相率畜子添孙,以子孙绕膝为福气,谓多子多福。因此,宗族人口越来越多,人口的增多又进一步加深巩固了宗族观念。人多势众,大宗大族往往是当地社会力量的主力。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国家,是政府,但社会力量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大宗大族对社会影响,众目共睹,世人倾仰,所有姓氏宗族都有成为大宗大族、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09
宗族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
第2个回答  2015-09-09
周朝时期的分封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