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公司里的家文化?

如题所述

很多企业把“公司就是你的家”挂在嘴边,经常只谈感情不谈钱,把家文化当成压榨员工、利用员工的幌子,这是需要所有职场人警惕的。

说到底,企业与员工之间本质是雇佣关系、联盟关系,如果员工认不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认知误区容易让员工丧失提升发展的动力,对员工的职业发展不利。
1.你以为家文化是人性化的体现,实则是温水煮青蛙,害了员工。
如果一个企业真的因为过度追求人性化和高福利,错过了时代发展的良机,这样的企业和国家还少吗?
员工稳定性过高未必是好事,可能是因为企业给予员工的太多,让员工失去奋斗的动力。
激励性是留人的有效措施,但是如果过度的温情让员工依赖性太强或者有托付的想法,那么员工追求竞争和进步的决心会降低,这样的组织整体发展的脚步也会放缓。

联想柳传志曾说过:
“如果企业真的用为局部员工负责的方法去考虑问题,企业就会陷入一片儿女情长之中,完全无法发展,中国就会失去联想。
因此企业前进的主旋律只能是战鼓,是激昂。”
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以企业发展和大局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家文化”的过度渲染将会成为企业的拖累,弱化管理中的结果导向和规范管理的严肃性。

2.如何防止“温柔乡成为英雄冢”?

“温柔乡是英雄冢”,如果员工满怀“公司是家”的期待,公司的内部管理肯定出现了问题。
那么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如何规避“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将是企业管理者和HR需要解决的问题。

1)引进竞争机制,盘活内部管理

随着管理模式的升级,企业本身需要保持活力就要建立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在企业内形成全方位的竞争环境。通过优胜劣汰,调动决策层、管理层及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著名的“鲶鱼效应”就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营造竞争环境,建立上下一心的组织团队,激发员工进取心,让组织保持恒久的活力。

在竞争机制的引导下,员工的竞争意识将会促进自我能力发展的同时,推进组织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内部管理循环。

2)回归组织本质,分权分责

组织更应该注重责任、权力和目标,当组织目标无法实现时,组织的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柳传志在联想30周年时写给全体员工的信中提到了“发动机文化”,指出:
最高管理层是大发动机,子公司的领导、职能部门领导是同步的小发动机。
只有大小发动机都倾力投入,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好。只有企业发展好了,反过来才能为大小发动机创造更大的舞台。
组织注重责权分明,以创造价值为基准,对比权力和责任,形成对等承担,才是一个组织良性的管理特性。

3)奖罚分明,强化危机意识

任正非曾在《华为的冬天》中袒露了他由来已久的危机感:
“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
众所周知,阿里一直践行的是严格执行271强制分布,旗帜鲜明地奖优罚劣,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这样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激发组织活力,也能不断强化危机意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激烈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就是吸引核心团队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