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著名的,但是失传到现在的文物都有哪些呢?

如题所述

中国历史上不乏能工巧匠、天材地宝,相应的,珍奇的文物也就比比皆是。它们有的被摆放在博物馆中,供后人瞻仰;有的流落海外,被私人珍藏;还有的,则只能从史料记载中推测其模样,因为这些文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么,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至今未找到呢?

在形容某人有着想夺取天下野心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想到一个成语,叫做“问鼎中原”。这一典故出自于著名的儒家经典《左传》,原文为:“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说的是,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7),楚庄王北伐陆浑地区的少数民族,经过洛阳,于是在周天子的都城外练兵、举行阅兵仪式。周定王派遣能言善辩的大夫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楚庄王问到周王宫里九鼎的大小和重量,九鼎是周天子权力的象征,楚庄王这么问,就是表达自己对周王室权力的觊觎。

于是王孙满回答,国家的兴亡不在于鼎的规格,而在于国君是否以德治国。曾经,夏朝有德,描绘了远方的各种事物,然后用从九州各地进贡的铜铸成了九鼎,把所画的内容刻在上面,让民众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所以人们进入山林湖泊,就不会遇到恶物,不会碰见魑魅魍魉等等精怪。有了九鼎,人和自然界其他事物相处更加和谐,人们也能够更好地承受上天的恩泽。

夏朝末年,夏桀昏庸无能,失去德,九鼎就被商朝所拥有,一直传承了六百年。那之后,商纣王残暴不仁,九鼎归于周王。有了好的德行,哪怕是很小的鼎也能重到无法被取走;失去德行,昏庸奸邪,哪怕鼎再大,也很容易就会被夺走。上天赐福给有德之人,是有尽头的。周成王将九鼎安置在首都时,曾占卜周朝会传承三十代,七百年,这是上天的安排。现在周朝虽然权威减弱,但天命没有发生变化,还不能贸然询问九鼎的轻重。

王孙满一席话让楚庄王知道了周王受命于天,也介绍了九鼎这一宝物的来历。它是夏朝建立时,用从九州收集的铜铸造成的,而且上面有许多神秘而美丽的花纹。周朝覆灭,存放在国都的九鼎却不知所踪。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的说法,周赧王死后,秦从周的首都雒邑掠夺九鼎入秦,可他在《史记封禅书》中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汉书》中不但记载了《史记》的两种说法,还补充了一条,说九鼎沉没在彭城泗水中。后来秦始皇南巡,派了好几千人在泗水中打捞,但徒劳无功。

此后武则天、宋徽宗也铸过九鼎,不过当然比不上原版的,九鼎也就成为了去向不明的著名文物。另外,还有同样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现在流传于世的版本都是后人临摹的,而真迹则已经找不到了。据说,《兰亭集序》写成后,王羲之便珍惜有加,并将其作为传家之宝,一代代流传珍藏。

传到第七世孙智永时,出现了意外。智永从小就出家,当他领略到祖上书法作品的精彩绝伦后,便将自己关在小楼里,醉心研究书法,最终成为一代大师。和尚当然不会有后人,于是智永临死前将《兰亭集序》传给了弟子辩才,辩才将它好好收藏,不料还是被唐太宗李世民得知了。


李世民多次前去寺里索要,辩才都推辞说不知道真迹在哪儿。李世民贵为一国之君,当然不能派兵搜查逼供,于是他派出一个名叫萧翼的御史,带上几幅王羲之的作品去接近辩才。辩才本就是个热爱书法的人,便很快和萧翼关系友善。在萧翼拿出王羲之作品时,辩才不服气,便说自己有《兰亭集序》,并带萧翼去看。谁想,他刚拿出真迹,萧翼就拿出圣旨,李世民高高兴兴地将真迹请回了宫。

辩才不久郁郁而终,而李世民则令当时的书法大师前来临摹,把抄本赏赐给皇子大臣。最后,传说李世民把它带进了棺材。一件国宝级的书法作品,却被带进了帝王的坟墓,无法供后人观赏,实在是非常遗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