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旁人看来大学生活是轻松而美好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在开始的课程中每个同学学习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学习进度情况,每位同学都想着别人学习我也要学习,导致了内卷,有的宿舍每天早上七八点去图书馆自习室到晚上十点才回宿舍休息,内卷现象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内卷可以使一些有潜力的同学能够很好的发挥能力。因为大家每天都在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使得本来自律能力很差的同学能够顺着大的趋势学到很多知识,积累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不是每天把时间浪费在睡觉、玩游戏等休闲娱乐上,这是好的一面。此外,内卷情况是正常的现象处于大学时期的青少年应该有胜于他人的心,在学习方面有着我一定比他人做得好学得好更优秀的心理想法,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应该有这样的好胜心,如果没有和他人的对比就会没有标准,一旦失去衡量的标准就会使我们丧失斗志,而处于年少正直奋斗的时期应该有超越他人和战胜自我的心。
内卷也可以使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安于现状不去做一些事情,但是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度的心理负担,有些同学可能会焦虑急躁导致不能正常的进行学习生活,这时候要进行改正,自己去调节内心或者参与一些其他的活动来放松心情,如果情况严重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老师来咨询帮助,感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使自己压抑时可以随机应变去换个让自己感到舒适的社交圈。但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进行自我要求,如果总是和他人进行比较那么只会产生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是社交动物,处在任何一个环境中都会产生一些事情,如女生之间美貌、身材、化妆、衣服等情况的内卷。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标准,做到自己的最好,适当的进行对比和攀比而不是盲目的没有自己标准的跟风。
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男生中存在着消费方面的攀比,如球鞋、手机的品牌、电脑的价格、生活用品等方面,但是要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是一个学生的身份,我们没有资格利用父母的资金来进行内卷。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只会让我们受害,当利用内卷中好的一面来督促做更多事情从而完成任务。
内卷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大意是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本来大家可能都只要付出70%的努力就能拿到奖励,但是有的人偏偏付出了80%甚至更多的努力,最后导致大家都几乎要付出100%的努力才能拿到奖励。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呢?可以用心理学知识解释一下吗?
“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竞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博弈论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十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
大学生内卷,亦或者是其他行业的内卷现象,好似已经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大家觉得都没什么好说的,只要随波逐流就好,但是如果长期处于内卷的状况下,很容易让自己迷失,时常听见有人说“打败魔法的最好办法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打不过,那就加入”。其实我是反对这种处事态度的,当学生内卷的现象既然已经出现,我们应该做的是坚守自己。
当宿舍一群人开黑玩游戏的时候,默认状态下会把你算进去,大多数人会怎么选择呢?大部分人都是直接摸出手机,放下手中未完成的事情,直接跟随室友一起征战游戏世界。其实大学生内卷现象最严重的地方是每年毕业的时候,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每年的就业率搞大百分之九十。从我自身经历的来说,其实有一部分同学是被就业的,为了完成大四的实习任务 ,随意找了一家公司签订实习协议跟三方协议。
这里我要说一下,其实大学生实习期间只需要签署实习协议就可以了,三方协议是你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的时候才会签署的,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情况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让学生签署实习协议的同时签署三方协议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部分同学被就业。
其实大学生在就业这个方向除了选择去公司上班,还可以考虑自主创业,亦或者将创业项目做成副业,像我一个朋友,在大学的时候就成立了工作室,在学校里做校园跑腿、外卖以及零食盒子,自身获得收益的同时,为学校提供几十个勤工俭学岗位。后来毕业以后学校的运营让一个学弟负责,他只要负责将手里的流量进行变现,获取外部资源。
大学生内卷现象已经是很普遍的了,具体应该如何做,还是需要同学自己来考量
本文归知乎作者所有
供参考。
深陷内卷焦虑的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简单化、二分化的:学习除了卷就是躺平,生活除了学习就是玩乐,人生除了成为精英就是成为失败者。因此,在这种单一的竞争思维下,努力或不努力就和内卷或被内卷划上了等号,从而出现了“你反对卷就是卷不赢”或者“不想卷不代表卷不赢”之类的话术,总之就是卷或者不卷,赢或者不赢。他们被无数阶段性的利益牵着鼻子走,被各种竞争式的活动缠身,焦虑于足够短视的长期任务。但他们从未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的快乐需要这个建构内卷的外部体系的评价来支撑,失去了这个评价体系,他们将一无所有。
这个建构内卷的外部体系就是城市资产阶级的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所塑造出来的竞争式的教育和职称体系。
只要你的思维在评价体系中打转,你就永远会困惑:为什么我努力学习被称为内卷,我是在为我的人生负责啊?不对,你是在为这个评价体系负责。
社会是一个足够复杂的体系,人生也无一统一评价标准,甚至你只要换一个环境,你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观。就像如同早早出国的人无法共情国内高强度竞争的“内卷”环境,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上学的人又无法共情外省更加困难的高考选拔机制。如果你执着于各种外部评价体系的内部、或者它们之间的比较,你永远也望不到尽头,你也永远无法和他人产生真正的共情。这时候你能做的,只有想着如何突破自己的环境,而突破它就需要你达到突破它的评价标准,那么你只能内卷了。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能标的内卷,只要你一直被环境左右,你就一直内卷。
但是,如果我的一生只是这样度过的话,如果小学是为了上初中,初中是为了上高中,高中是为了上大学,大学是为了读phd,读phd是为了找工作赚钱,赚钱是为了结婚,结婚是为了繁衍后代,那么在我看来这真是无聊至极的人生啊。
而如果我能做到纵然身处不理想的环境,也从不会因为它的评价体系改变自我最纯真的对所从事事物的热爱,明白自己的周边的资源的来之不易,更希望能通过自己为人类社会微小的贡献而不辜负这些资源的倾斜,和同学与同行之间保持最简单的友谊和共事的关系,那么这样的人生即便不“成功”,如果硬要给一个评价的话,也足够有意义了吧。在这样的视角下,又有什么内卷可言?
内卷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在大学生活中内卷行为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是见怪不怪,觉得是一种正常现象,而许多人都忽略了内卷的真正原因。
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两个字竞争,其实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是要去卷别人,而是要卷自己,让自己能够达到大企业的标准,进入一个良好的企业,这就是许多人内卷的原因了。
2021年的毕业生达到了900万,社会的工作岗已经相对达到了饱和状态,许多人就走向了考研,考公这条道路。
由此产生的内卷更加严重,在各个行业都存在内圈行为。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加班到很晚,希望老板能够注意到自己,从而实现升职加薪的目的,而在考研工作中,论文的字数越写越多,有一些非常新颖的观点的提出,希望能够录取自己,以此作为自身的亮点,向他人展示自己。
其实无论是否内卷,只要能够提升自己,默默的做自己就好了,不需要去在意别人,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要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