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典故翻译!!

要直译,不要意译啊~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问那人道:“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来背东西呢?”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5
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
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杜预注:“皮,以喻所许秦城;毛,以喻籴。言既背秦施,为怨以深,虽与之籴,犹无皮而施毛。”
翻译:冬天,秦国饥荒,便乞求从晋国买进粮食,晋国人不给。庆郑说:“背弃别人是给你的恩惠就是没有道德,看着别人有灾难而高兴就是不仁,过度吝啬就是不祥,让邻居生气就是不义。四德都丢失了,还用什么守国家呢?”虢射说:“皮都不存在了,毛怎么还有存在呢?”杜预说:“皮,就是比喻的秦城;毛,就是用来比喻的买进粮食。你的话已经背弃了秦国给你的施舍,积怨已深,即使再卖给他米,仍然是没有了皮而施舍给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17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内乱出逃后,求秦国支持他当晋国国君,事成后以五座城池作为酬谢。后来,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当上国君,却不履行诺言。不久晋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晋惠公又向秦买粮,秦国不计较夷吾背约失信,慷慨地答应了晋的要求。
第二年,秦国收成很差,刚入冬就发生饥荒,秦王派人到晋国买粮。晋惠公不想答应秦国的要求,大夫庆郑认为不妥,他说:“这样背弃恩惠,不仁不义,把道德全丢掉了,当我们一旦需要援助,谁来帮我们呢?我们还怎样保卫国家?”另一个大臣虢射却说:“晋国不割五城给秦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不解决,只答应卖粮,就好比只有毛没有皮。没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已背了约,再卖粮给秦,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
晋惠公没有采纳庆郑的建议,听信了虢射的意见。庆郑叹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要后悔的。”果不出庆郑所料,第二年秦晋发生战争,晋惠公做了秦国的俘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用处。
第3个回答  2012-05-06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内乱出逃后,求秦国支持他当晋国国君,事成后以五座城池作为酬谢。后来,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当上国君,却不履行诺言。不久晋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晋惠公又向秦买粮,秦国不计较夷吾背约失信,慷慨地答应了晋的要求。
第二年,秦国收成很差,刚入冬就发生饥荒,秦王派人到晋国买粮。晋惠公不想答应秦国的要求,大夫庆郑认为不妥,他说:“这样背弃恩惠,不仁不义,把道德全丢掉了,当我们一旦需要援助,谁来帮我们呢?我们还怎样保卫国家?”另一个大臣虢射却说:“晋国不割五城给秦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不解决,只答应卖粮,就好比只有毛没有皮。没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已背了约,再卖粮给秦,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
晋惠公没有采纳庆郑的建议,听信了虢射的意见。庆郑叹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要后悔的。”果不出庆郑所料,第二年秦晋发生战争,晋惠公做了秦国的俘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用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