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下载

如题所述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共3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分目标
1.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及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了解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运用感官和适当的工具,搜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认识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6)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7)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小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教师备课
第二周 :空气的性质(一) 空气的性质(二)
第三周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 热空气和冷空气(二)
第四周 :空气里有什么(一) 空气里有什么(二)
第五周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单元评价
第六周 :机动
第七周 :冷热和温度(一) 冷热与温度(二)
第八周 :热的传递 加热和冷却(一)
第九周 :加热和冷却(二) 吸热和散热(一)
第十周 :吸热和散热(二)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
第11周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二) 单元评价
第12周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第13周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不同的声音
第14周 :我们吃什么 怎样搭配食物
第15周 :食物的消化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第16周 :排序 分类
第17周 :考试 (一)考试 (二)
第18周 :讲评 (一) 讲评 (二)
第19周
第20周
第21周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3)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标准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气,知道氧气对生命的意义。
(3)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这些性质的应用。
(4)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5)知道因地球的形状,空气冷热不匀时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继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可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课题:1、空气的性质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能描述空气的存在、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有质量
? 描述空气能够被压缩
? 将瓶中的纸不会湿和瓶中的气球吹不大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联系起来
? 将倾斜的天平与空气有质量联系起来
? 将压不到底的针筒与空气能被压缩和空气有弹性联系起来
? 能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蜡烛、带小孔的硬卡纸、纸管事塑料软管。
2、手电筒、投影仪、光学演示箱、蚊香、透明水槽、水。
3、各色纸片、玻璃镜片、不锈钢板、木板。
4、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或投影片,如手电筒灯光、车灯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 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 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
(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
(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验证假设。
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
②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
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
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
⑥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
⑦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⑧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
⑨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2、3的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
(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体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分组实验:利用投影仪灯光、手电筒灯光或把室外阳光反射进室内,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4)学生汇报结果。
(5)讲述: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线照亮了这些物体,光又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物体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强。
(6)学生填写课本第4页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5、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认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学生对小孔成像能解释清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1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蜡烛、带小孔的硬卡纸、纸管事塑料软管。
2、手电筒、投影仪、光学演示箱、蚊香、透明水槽、水。
3、各色纸片、玻璃镜片、不锈钢板、木板。
4、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或投影片,如手电筒灯光、车灯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 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 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
(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
(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验证假设。
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
②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
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
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
⑥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
⑦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⑧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
⑨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2、3的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
(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体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分组实验:利用投影仪灯光、手电筒灯光或把室外阳光反射进室内,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4)学生汇报结果。
(5)讲述: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线照亮了这些物体,光又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物体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强。
(6)学生填写课本第4页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5、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认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学生对小孔成像能解释清楚了。
第2个回答  2011-09-09
浙江小学科学网上也有很多科学教学资料,网址贴不上来,可能百度搜一下:浙江小学科学网
第3个回答  2011-09-17
我这里有,你需要上册下册教案
第4个回答  2011-09-05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共3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分目标
1.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及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了解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运用感官和适当的工具,搜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认识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6)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7)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小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教师备课
第二周 :空气的性质(一) 空气的性质(二)
第三周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 热空气和冷空气(二)
第四周 :空气里有什么(一) 空气里有什么(二)
第五周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单元评价
第六周 :机动
第七周 :冷热和温度(一) 冷热与温度(二)
第八周 :热的传递 加热和冷却(一)
第九周 :加热和冷却(二) 吸热和散热(一)
第十周 :吸热和散热(二)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
第11周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二) 单元评价
第12周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第13周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不同的声音
第14周 :我们吃什么 怎样搭配食物
第15周 :食物的消化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第16周 :排序 分类
第17周 :考试 (一)考试 (二)
第18周 :讲评 (一) 讲评 (二)
第19周
第20周
第21周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3)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标准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气,知道氧气对生命的意义。
(3)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这些性质的应用。
(4)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5)知道因地球的形状,空气冷热不匀时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继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可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课题:1、空气的性质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能描述空气的存在、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有质量
? 描述空气能够被压缩
? 将瓶中的纸不会湿和瓶中的气球吹不大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联系起来
? 将倾斜的天平与空气有质量联系起来
? 将压不到底的针筒与空气能被压缩和空气有弹性联系起来
? 能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学习成果评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