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手指》的表达方法

如题所述

1、匆匆

(1)鲜明的对照《匆匆》中的对照借助矛盾中的统一或复杂中的单纯两相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这种用法,寓矛盾于统一之中。

(2)连贯的排比连贯的排比以它的气势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浸润着人的心灵,让人们在接连不断的排比之中,引起语言的愉快,产生深刻的节奏美感。

(3)《匆匆》中“反复”的使用,如:“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这些连绵的反复中。语言的节奏感,不仅是声音的重复给人造成的感觉,而是把人们对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的感受都鼓动起来了,因而也就产生了艺术的力量。

2、桃花心木

借事喻理的写法。《桃花心木》颇给人一种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的感觉,也是以种树之法,寓为人处世之理。但此文更是以桃花心木这种特殊的树的生长过程设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人生的哲理。

3、顶碗少年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方法。

正面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描写,也叫直接描写;侧面烘托是指用周围的人物与事物来烘托、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也称间接描写。文中对顶碗少年表演时的描属于正面描写,而台下观众的反映则是侧面烘托,两者结合,使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

4、手指

《手指》这篇课文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写出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语言风趣幽默.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写得淋漓尽致。

扩展资料:

这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1、《桃花心木》是当代散文家林清玄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写起,写到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

2、《匆匆》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求索。作者身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朱自清的内心充溢着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作者所流露的不仅是个人的无奈, 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青年热爱生活、追求进步, 然而又不无惶惑、苦闷的时代情绪。但是朱自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 作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 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3、《顶碗少年》是当代作家赵丽宏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做高难顶碗动作失败后不气馁,历经三次表演后成功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坚持不懈精神的敬佩,告诫了人们在艰难困难要敢于坚持拼搏,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手指

百度百科-桃花心木

百度百科-匆匆

百度百科-顶碗少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6
《匆匆》《顶碗少年》采用将所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收到启迪的方法。而《桃花心木》《手指》则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给人以启迪。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0803097.html?si=4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20
《匆匆》《顶碗少年》采用将所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收到启迪的方法。而《桃花心木》《手指》则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给人以启迪。
第3个回答  2013-03-11
《匆匆》《顶碗少年》采用将所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收到启迪的方法。而《桃花心木》《手指》则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给人以启迪。这是老师的答案 绝对标准。
第4个回答  2011-02-28
《匆匆》《顶碗少年》采用将所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收到启迪的方法。而《桃花心木》《手指》则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给人以启迪。这是老师的答案 绝对标准。(错了你骂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