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与使用现状及改善策略

如题所述

内容提要: 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现场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作者对全国6省(直辖市)169所中小学校开展调研,对万余名中小学生和150多位图书管理员进行调查,系统考察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舍面积达到示范标准的比例偏低、馆舍环境欠佳;图书、报刊的馆藏数量和种类偏低,藏书质量与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信息化基础薄弱,藏书主要以纸制文献为主,电子文献不足;专业化队伍匮乏,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图书馆利用率偏低,育人功能未充分实现等问题。改善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使用现状的策略在于:优化馆藏,改善硬件设施,提升信息化水平;丰富服务内容,拓展使用功能;加强图书馆管理员队伍建设,提高图书馆管理员专业化水平;完善中小学图书馆的督导评估与治理体系。

关 键 词: 中小学图书馆 馆舍环境 馆藏数量 图书馆管理员 智慧图书馆建设

 一、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情况

  (一)馆舍面积基本达标但达到示范标准的比率偏低,馆舍环境欠佳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以下简称《规程》)的规定,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设立独立的图书馆舍。另外,图书馆(室)的设计要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1]本次参与调查的绝大部分学校已设立了独立的图书馆(室)。在本研究的样本中仅有1所小学和1所高中没有图书馆。根据《规程》的规定,小学、初中和高中示范图书馆的面积标准分别为150m[2]、300m[2]和1200m[2]。被调查的学校中,仅有50%的小学、18%的初中和10%的高中图书馆馆舍面积达到了示范图书馆的标准。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现有的图书馆(室)多使用传统的办公家具,可移动性差,不适于在图书馆内开展相关的阅读教学活动。多数中小学图书馆(室)缺少必要的环境设计与布置,有的图书馆甚至更像是藏书室,没有为学生提供温馨舒适的阅读氛围和有利于研究探索的学习环境。

 (二)藏书数量与种类不足的学校偏多,藏书质量与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学图书馆(室)的藏书量校际差异较大,藏书量不足的学校偏多。有36%的小学、31%的初中和18%的高中人均藏书册数达到国家一类标准。若按照相对较低的二类标准,有80%的小学、67%的初中和35%的高中人均藏书量达标。类似地,中小学图书馆拥有的报刊种类也普遍偏少,有的学校图书馆根本没有任何报纸杂志。在被调查的各类学校中,20%~30%的学校图书馆(室)拥有的报刊种类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类标准;30%~40%的学校图书馆(室)拥有的报刊种类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标准。

  此外,在实地调研和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学校的图书馆盲目追求人均藏书量,导致存在所购买的书籍种类单一、内容过时、复本过多等藏书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无论是馆舍面积还是书刊藏有量都是小学图书馆达标率最高、初中次之、高中最低。

(三)信息化基础薄弱,藏书主要以纸制文献为主,电子文献不足

  现有中小学图书馆(室)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的图书馆(室)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多数学校(63%)仍使用人工借阅的方式,37%的学校图书馆采用了电子借阅,没有任何学校开通校际互借服务。采用“电子借阅”是访谈中图书馆管理员们最迫切希望改善的问题。现有藏书主要以纸制文献为主,电子文献不足。仅有44%的学校图书馆配备了电子阅览室,约40%的学校图书馆拥有数字图书,22%的学校图书馆拥有电子期刊。城市学校电子阅览室的配备率(51%)显著高于农村学校(34%)。在数字图书和电子期刊的拥有率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或城乡差异。

补充说明:除了电子借阅管理不足,纸质图书的借阅管理也明显不助,目前大部份的学校还是通过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扫码借阅,效率极低,新型的管理方式应实现rfid智能化管理、图书馆无人自助的管理。

(四)专业化队伍匮乏,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有23%的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另外,图书馆管理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由非图书管理专业的人员承担图书馆工作,科班出身的馆员在样本中所占比例不足3%。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由于现行学校教育中应试化倾向明显,几乎所有中小学校领导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图书馆则被纳入学校后勤管理的次要部门,以致图书馆人员编制不合理。甚至有些学校领导认为,图书馆工作不过是借借还还、搬搬挪挪,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于是将一些不能胜任其他岗位的教师调到图书馆工作。

  此外,目前中小学图书馆管理员接受的在职培训也明显不足。图书馆管理员平均年培训次数为1.5次,有近30%的管理员反映他们接受培训的频率低于一年一次或几乎没有图书馆专业相关培训。在访谈中有不少管理员表示,他们因为所学专业不对口,又缺少在职培训,很难胜任文献分类、计算机编目、数据统计等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任务,在工作中感到很被动。

二、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使用情况

  (一)开放时间普遍较短

  依据《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2],中小学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0小时。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在许多学校图书馆门庭冷落,仅有37%的学校图书馆开放时间达到了不少于每周40小时的要求。图书馆平均开放时间为每周24.7小时,城市地区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26.9小时)显著长于农村学校(21.3小时)。

 (二)访问次数和借阅量偏低

  有23%的学生表示每周访问图书馆的次数为0次,48%的学生每周访问图书馆的次数为1~2次,22%的学生每周访问图书馆的次数为3~5次,7%的学生每周访问图书馆的次数多于5次。城市与农村学校学生访问图书馆的频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段的学生访问图书馆的频率差异显著。问图书馆的频率总体上随着学段的升高而下降。借阅量也呈现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减少的趋势。

  在实地考察和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不少学生去图书馆的主要目的与阅读关系不大,“上自习”居多,他们更看中图书馆安静的学习环境。另外,在课外阅读中,应试功利性阅读占据主导地位。在学生借阅的图书中,辅导书占比较高。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培养阅读时积极的情感投入显得尤为重要。

(三)专业化服务不足,育人功能未充分实现

  中小学图书馆举办频率最高的活动是“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有70.9%的学校“有时”或“经常”开展此类活动。有50%~55%的学校“有时”或“经常”开展图书宣传推荐、编制二次文献和课改专题服务的相关活动。开展频率相对较低的活动是“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讲座”,有近60%的学校“从不”或“偶尔”开展此类活动,仅有9.3%的学校经常举办这类讲座。许多学生不清楚自己学校的图书馆里拥有哪些资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另外,有大约一半的中小学图书馆“从不”或“偶尔”开展“收集教研资料”和“课改专题服务”的活动。图书馆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程度仍有待提高。

  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开展图书宣传推荐活动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方面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小学图书馆开展这两类活动的频率高于初中和高中。其他活动的频率不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另外,在开展课改专题服务和利用图书馆讲座方面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学校图书馆开展这两类活动的频率高于农村地区的学校。其他活动的频率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三、改善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与使用情况的建议

  (一)优化馆藏,改善硬件设施,提升信息化水平

  教育管理部门应适时编制中小学图书馆(室)基础藏书目录和推荐书目,学校应将各级行政部门制订的书目和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分类比例要求作为馆藏的主要参考依据,并结合学校实际,合理配置纸质书刊。图书馆(室)还应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广泛采集国内外相关资源,统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同时,学校还应根据本校的性质和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制订图书复本量标准和增新剔(剔除)旧原则,避免片面追求一次性人均图书册数达标,逐步优化馆藏。

  图书馆应确保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空间并创造良好的馆舍环境。中小学图书馆的环境布置应符合儿童青少年的个性特点,色彩鲜明、布局合理、造型优美。[3]例如,配置能够应对多样化使用的书架和桌椅,使用造型新颖、色彩鲜明的吊灯、窗子等;小学图书馆(室)可以布置席地而坐的阅读区,方便学生随手拿到自己喜欢的书籍;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还可开设供学生交流讨论的小型讨论室、自习室等。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走廊、教室等边角空间,设立“图书角”或“图书墙”,创建泛阅读环境。

此外,图书馆(室)应尽快建构起电子借还书系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图书馆门户网站,为师生提供读者指南、图书检索与借阅、新书推荐、数字资源访问,以及在线活动报名、在线投票等活动。另外,中小学图书馆(室)还应逐步尝试数字工具和智能化手段的运用,一方面通过自建和购买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丰富数字阅读资源;另一方面购买电子阅读器、触摸屏、平板电脑等,为学生开展数字阅读提供便利。

 (二)丰富服务内容,拓展使用功能

  本次调查还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主要服务还局限于图书借阅。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小学图书馆(室)作为资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知识传播中心的作用,拓展使用功能也是改善中小学图书馆(室)应用现状的当务之急。中小学图书馆应成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应开设文献检索与运用课程,对师生进行文献资源检索运用方法的培训,教授查找运用资料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广大师生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如何指导学生读书、用书是学校阅读工程治理的关键。中小学图书馆(室)也是与课程改革深度融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场所。这方面国内已有学校率先进行了探索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图书馆还应针对中小学生读者的特殊性,举办一系列符合儿童青少年特点的活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例如,知识竞赛、阅读推广讲座、童书“故事会”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还可以将阅读活动与手工制作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阅读兴趣。

  数字化、信息化正在驱动封闭式知识储备朝着开放式知识流转。在优化自身馆藏的同时,中小学图书馆(室)应打破封闭办馆的模式,积极开展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首先,应重视中小学系统内图书馆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中小学图书馆(室)联盟,整合不同图书馆(室)在文献信息、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其次,在加强系统内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应注重与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等外部系统开展必要的合作,如实行图书资料的馆际互借、通借通还。

  此外,目前国际上关于儿童青少年阅读服务的设计已逐步趋向精细化与个性化。例如,美国K12个性化数字阅读平台Newsela聚合美联社、《科学美国人》等热门媒体的新闻推荐给中小学生,并通过科学算法来判断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而为学生推荐符合其特点及需求的阅读内容。目前已有70%的美国公办学校在使用Newsela,帮助孩子们进行高效阅读。[5]我国也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探索开展此类个性化的阅读服务。

 (三)加强图书馆管理员队伍建设,提高图书馆管理员专业化水平

  学校领导一方面应不断提高图书馆(室)专业人员的比例,同时提高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技能上的准入标准,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图书馆(室)应根据需要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并保持稳定性。

  针对目前中小学图书馆管理员专业技能普遍欠缺的情况,学校还应重视对馆员的继续教育,定期开展培训,并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管理。

(四)完善中小学图书馆的督导评估与治理体系

  真正落实中小学图书馆的规范化、科学化与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完善的督导评估与治理体系。按照《意见》的有关规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图书馆纳入中小学建设规划,对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馆舍面积、配套设施、馆藏保障、资源利用、管理应用等方面作出合理安排……完善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资源招标采购办法及实施细则。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由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师生代表组成的阅读指导机构,负责制订学校阅读计划,组织阅读活动的实施,反映师生意见和要求等。在教育督导评估检查中,也应将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工作纳入学校评估考核。

原文作者简介: 刘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小学理科教育装备处处长,研究员(北京 100080); 陈晓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北京 100872); 杜艳,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校外与图书馆处处长,副研究员(北京 100080); 郭晓萍,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小学理科教育装备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北京 100080)。

标题注释: 本文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专项调研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全国基础教育装备专项调研”(项目编号:1/201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8)02-0057-07  为保证样本的全面性和均衡性,本研究将全国省级行政单位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划分为三大区域,每个区域随机抽取两个省(市)开展调研(第一区域:上海市、浙江省;第二区域:湖南省、四川省;第三区域:吉林省、甘肃省)。在每个省(市)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被调查的学校,共抽取了169所学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与现场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问卷分为学生版和图书馆管理员版。共回收有效学生问卷13550份(有效回收率95.3%)。有效管理员问卷151份(有效回收率90.4%)。此外,研究者还对部分学生及图书馆管理员进行访谈,并深入中小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师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