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生蝗灾时,灾民为何宁可吃树皮也不吃蝗虫?

如题所述

古诗中提到:草晴跳蚱蜢,花暖困狸狌。草地里肯定会有蚂蚱这一类虫子,但是害虫不能多,一多就容易闹灾荒。而蝗灾也是很多农民们害怕的一种灾害,现代人民经常会在短视频中分享如何烹饪炸猛,或者是蝗虫来做成一道美食。



但是这也仅仅只是现代人的创作乐趣罢了,中国历史上灾荒频繁发生。但是古代人不会大量捕捉蝗虫,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2011年,邓云特先生推出了一本书,叫做《中国救荒史》。这本书中就详细的记载了我国蝗虫爆发的记录。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我国的秦汉时期。而秦汉时期也有多次蝗灾,平均下来是9年就得闹一次蝗灾。然后到了公元960年到公元1279年,是我国宋朝时期,宋朝时期爆发的蝗灾为三年半就得闹一次。



元朝时期一年半就得闹一次,明清时代三年左右就得闹一次蝗灾。从这些数据当中,大家可以得知中国被蝗灾光顾的频率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的。而中国人自古以来传统观念就偏向务实性,既然有蝗灾而且还逃不掉。那么中国人应该会在生活中,积累起经验来才对。

可是为什么古代的灾民们却宁愿吃树皮也不愿意抓蝗虫吃呢?其实这一些原因和传统观念也有关系。第1个原因,是因为发生了蝗灾之后,人们第一想法是赶紧把蝗虫赶走,同时又吃不饱,长期处于一个疲惫的状态,这时候人们根本就不想去抓蝗虫当食物了。



第2种原因,是因为在古代时期,人们认为蝗虫是上天惩罚百姓的一种措施。人们不敢和神明对抗,所以也就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不敢食用蝗虫。

第3种原因,是因为蝗虫看起来很恶心,与人们常规主食不一样。蝗虫说到底是一类害虫,很多人对于蝗虫有一种恐惧心理,不愿意食用,而这种心理在古代时期尤为严重。



第4个原因,是因为蝗虫其实也不够吃。按道理说,人们在走投无路之下,很多事情都会突破自己的极限。即便不愿意吃,但到了山穷水尽时,也会想要吃蝗虫来饱腹。蝗虫的迁移速度很快,能够被捕到的蝗虫数量有限,这时候人们吃不饱蝗虫也是一个困难。



现在人们在短视频中,总是分享烹饪一些害虫的美食做法,这对于古代人来说完全是行不通的。因为古代人的思想相对而言比较闭塞,和现代人开放的思想并不在一个层次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3
这主要是因为蝗虫是会飞的,并不是很好抓到,灾民们已经因为没有吃的而没有力气了,就不愿意再浪费力气去抓蝗虫来吃。
第2个回答  2021-01-02
因为蝗虫长得实在是太可怕了,树皮至少还能看得下去。
第3个回答  2021-01-02
一方面是由于古人的传统观念所致,另一方面灾民已经被饿得没有力气抓蝗虫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