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先天论

  先天决定论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代表人物有乔姆斯基和勒纳伯格。

  (一)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

  乔姆斯基认为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即普遍的语法知识。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转化成个别语法的过程,转化是由他提出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这个过程是儿童自己完成的,并非周围使用语言的成人所强加的,所以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是语言学家。

  世界上很多儿童在语言学习的阶段同时学习几种语言,且能掌握的很好。这些似乎能证明确存在着一种先天语言学习能力!但是学术界对乔姆斯基的理论却有如此评论:

  (1)先天普遍语法规则以及由语言获得装置建立语法假设的设想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2)根据先天普遍语法理论,幼儿在语言获得的开始阶段就具有了一套成人的语法系统,因而会“一下子”学会语言,实际上儿童的语言和成人的很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 

  (3)过于强调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视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二)勒纳伯格的自然成熟说

  勒纳伯格也赞成先天决定论,但是他是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是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的。当大脑机能的成熟达到一定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的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语言能力就显露出来。

  不同文化和环境的儿童获得语言的顺序和速度是非常相似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大脑的成熟.按照勒纳伯格的理论既然语言是大脑成熟的产物,大脑不同功能的成熟有它的关键期,那么语言学习也必然有关键期,而语言学习关键期的问题通过印度的狼孩卡玛拉,美国的“人工野孩”吉妮等案例证明的确存在。不过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本身听力正常而父母是聋哑的儿童不能学会正常人的口语而只能使用聋哑人手势语的现象。

  二、儿童语言发展的习得论

  (一) 模仿说

   1.传统模仿说

  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但这种理论却受到了批评,学者们通过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不同意的证据。第一,许多事实证明儿童不能模仿和他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语法结构,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的句型,或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而且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基本顺序是理解先于产生,儿童在说出某些句子前就能理解这些句子。现实生活中一些儿童由于特殊原因从下不能说话,但能理解别人的语言,这是传统模仿说不能解释的。

  2.选择性模仿说

  传统模仿说虽然机械但并非毫无意义,怀特赫斯特等对传统的模仿说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说”。他们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有选择性的,儿童能把范句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也就是说儿童的模仿不仅是形式上的模仿,更重要是功能上的模仿,还有一点是这些的发生是在正常的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儿童这样获得的语言既有新颖性又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怀特赫斯特提出的语言获得模式比较符合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实际情况,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不能解释我们及其他的文化中儿童语言学习的相同顺序性,错过语言关键期的儿童就只能模仿一些简单的句式,而不能掌握复杂的语法结构等现象。 

  (二)强化说

  巴普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特别强调“强化依随”(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刺激)在儿童语言行为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强化说对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都发生过很大影响,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第一,斯金纳的理论不是实际观察的结果,而是从对低级的动物做实验后得出的类比。第二,强化既是渐进的、累积的过程,就意味着儿童语言发展中不能出现突变,而这解释不了儿童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听说能力的事实。第三,罗杰·布朗等观察记录了成人和儿童的交谈情况,发现只要语句内容真实即使语法错误成人也会强化.第四,不能解释语言发展的序列问题.第五,把儿童看成了完全被动的个体.尽管对强化说有这么多批评,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它也有它的合理性,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语言的发生过程,如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

  三、儿童语言发展的相互作用论

  (一)认知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他们的主要观点有:

  (1)语言只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

  (2)认识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3)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学派从主客体相互作用来说明儿童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其合理的方面,但在他们过分强调认知发展是语法发展的基础时,必然要遇到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是否是直接的和单向的等难题。

  (三) 社会相互作用论

  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一些心理学特别重视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决定性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语言环境和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儿童和他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儿童在这个整体系统中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从小被剥夺了与成人交流机会的生理正常儿童不可能学会说话;通过电视学习正常人语言的残疾儿童,因为只是单向的听,没有交流实践,缺乏信息反馈,也不能学会口语。这些现象都能说明儿童成长的语言环境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对儿童语言获得的重要性。但是学术界对指向儿童的语言的性质和作用有不少疑问,语言输入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究竟起多少作用,什么作用,还有不少问题。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相互作用还不能说明儿童如何在交往中,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语言能力。

   总的来讲,我们应动态的、发展的考察儿童语言的发生过程,把它看成书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负责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可能在初期,模仿好强化理论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言语实践活动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先天发生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语言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所有的理论都存在合理的地方和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从现有的研究水平看,要对语言获得过程及其机制提出结论性意见,还为时过早,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