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蕴含了许多教育和教学原则,他的阶段论给人们提供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心理学依据。他对西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国当前和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现在看来,依然深深影响我们如今的教学:

(一)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皮亚杰认为,学生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处于主体中心位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对教材的结构、顺序以及课程的安排要考虑学生 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真正的学习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地和主动地学习。皮亚杰所说的主动过程有两个含义:一是学生直接作用于他的环境,二是学生在心理上是主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皮亚杰认为,“教育是从属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的,儿童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步调”。

        学生处于不同阶段其认知发展水平高低不同,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表现出与前后各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过于简单的学习对儿童认知发展起不了很大作用。对于超越特定阶段发展水平的学习,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来设计课程和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适时性,采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方法、内容和形式,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学生心理发展理论,掌握新形势下学生的发展特点,安排好教学内容,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皮亚杰认为,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个体心智的发展。

        教师不能仅仅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应该教育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要培养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者。

(四)教学活动要不断打破学生已有平衡状态,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个体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经历平衡—不平衡—平衡实现认知的发展。当个体感受到与自己的预见相冲突的经验时,就被驱使着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时就产生了不平衡,皮亚杰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打破平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一些方法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状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通过积极的途径重新建立平衡。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同时又呈现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内容,引导学生产生不平衡状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和解决新矛盾的兴趣,最终获得新的平衡状态,学生的知识经验得以丰富,其认知水平得以提高。

(五)增加学生们之间的合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没有与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个体永远不能把他的运算集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他认为学习中交往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上,而不是竞争上。同学间的相互作用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们创造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同学之间交流时会出现观点和看法不一致的情况,学生的平衡状态打破后就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六)在丰富的探索活动中学习

       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动作,认识是从动作开始的,他讲的动作指的是个体的活动。

        个体建构认知结构要通过活动而不是知觉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他认为“知道一个东西,知道一种事件,不是注视它而形成它的一个心理摹本或意象。知道一个东西就是对它施加动作”。如果学生只有看和听的学习,缺乏直接经验就难以牢固掌握书本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自己的活动,还要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应布置情境,提供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学生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而不能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演,旁观演示。

(七)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每个个体由遗传带来的生理构造、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经验、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面对外界不同的平衡过程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个体间存在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教师不能只考虑全班学生所处的共同的发展阶段的特点,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提出相适应的进度要求。而且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需要深入了解学生们各自的发展情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