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大体上儿童的性情,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

出自明代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

《训蒙大意》是《传习录》中卷末《右南大吉录》一篇所述内容。

原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译文:大体上儿童的性情,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

扩展资料: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

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

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5

意思是大体上儿童的性情,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

出自明代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

《训蒙大意》是《传习录》中卷末《右南大吉录》一篇所述内容。

节选原文: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译文:

大体上儿童的性情,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

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

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

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扩展资料

王守仁,亦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传习录》为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儒家的哲学著作。

《训蒙大意》及所附教约中的教育思想

从教育目的上来说,王守仁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为明人伦,这一思想也是儒家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目的的一致阐述。在这一教育目的的主导下,教育的主要内容便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把儿童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养成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从教育的内容上来说,王守仁比较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每日清晨“教读以次,偏询诸生”,即询问每一个学生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通过“考德”来警醒儿童将道德认识转化成为道德行为,达到道德上的“知行合一”;除此之外,便是“歌诗”“习礼”“读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智育体育。

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来说,王守仁认为教育儿童采用“歌诗”“习礼”“读书”的方法。“歌诗”可以让学生抒发志向,宣泄跳跃呼啸和忧郁积滞的情怀;通过“习礼”,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读书”则可以让儿童开启智慧。这三种方法动静结合,适合儿童认知和心理发育的特点。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王守仁认为,“歌诗”和“习礼”均将学生分成四班,每天轮班“歌诗”,其余学生端坐“肃听”,每五天组织一次全校朗诵诗歌大赛,每半个月组织一次全学区朗诵大赛。这是一种分组教学的体现,同时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诵和练习中获得知识、学习礼仪、增强体魄,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从教学原则上来说,王守仁坚持“量力而行”和“因材施教”。在学生学习容量上,他主张“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察,能二百字者一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这也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的原则,使学生学有余力,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方式上,王守仁主张“顺导其志,调理其性情”。王守仁认为,儿童的本性就是喜欢游戏而不喜欢被拘束,就像草木刚发芽,适应它的特点则发展量化,阻挠和摧残则使之快速衰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习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5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的意思是:

喜欢嬉闹游戏而害怕拘束、责罚,就像草木才开始萌芽。

出处

王守义《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具体原文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超,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利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狻赸,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廘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摨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洈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妀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赏析

1. 在教育方式上,要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他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2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而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儿童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6-26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的意思是:一般来说,儿童的情趣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到拘束和限制。这句话出自明代文学家王守仁的《教条示龙场诸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