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起兵反清以后,为何会出现先胜后败的局面?

如题所述

吴三桂在康熙年间起兵反清,虽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这场战争的性质已经完全不同。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更多的意义在于收拢更多的反清义士,帮助其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建立吴三桂为皇帝的政权,并将这个政权一直传承下去。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吴三桂称帝之时,已非曾经那个身强体壮的大明武举人。吴三桂只做了几个月的皇帝,就因病死亡。而和清朝军队对峙的吴三桂军队,缺乏了一个有力的强权人物压制,在很短的时间内,军队将领离心离德,最终导致军政系统大崩溃,吴三桂的私人小王朝最后覆灭。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吴三桂的起兵反清行动,在最初进展迅速,甚至将势力延伸到了陕西。但是最后和清军打成了僵持战,形成了一种势均力敌的态势,结果在持久战当中,被清军拖垮而导致失败?结局只有一个,但是原因却有很多。

 以西南诸省之实力,难以抗衡清朝全国之力

 吴三桂在灭亡明朝以后,被清朝封为平西王,安置在云南。虽然他经过多年的准备和积蓄,使得其麾下军队具备极强的战斗力。所以在吴三桂仓促起兵之初,仍然能够取得较为辉煌的战绩。并迅速将吴三桂的势力范围从云南,扩展到了其他几个周边省份,而且这辉煌的战绩也让满清政权当中一些动摇分子,尝试投效于吴三桂。

然而在短期战争当中,吴三桂固然凭借士兵精锐,快速获得战争优势。但是如果一旦将战线稳定以后打成持久战,那么吴三桂所占领地区的综合实力不如满清政权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因为战争打的就是消耗,仅以西南数省之地,如何与全国相抗衡呢?

 吴三桂起兵,动机不纯,掺杂私心

吴三桂反清,虽然喊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也确实招揽了不少反清意识,加入其军队与清军作战。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给予清军以沉重的打击。然而时间久了,吴三桂称帝之心日渐明显。这已经不是一场反清复明的斗争,吴三桂的这种举动,让其麾下部队开始离心离德,军心不稳。

而且他称帝的做法也让真正希望反清复明的人们,觉得受到了欺骗。不少人开始为此离开吴三桂的军队,并将反清复明运动转入地下。也因此吴三桂也不再有其他的民间人士帮助,他终于为了自己的自私行为丢掉了民心。

 没有任何外部军事力量是帮助吴三桂起兵反清

 当时的清朝除了吴三桂以外,还有尚可喜和耿精忠两大藩王,这两个人在吴三桂起兵的态度上非常暧昧。而在台湾,郑成功领导的武装力量也是一股坚定的反清力量。吴三桂如果将这几股军事力量,拉成攻守同盟的话,整个战争的形势会怎样还犹未可知。

 但可惜的是,吴三桂在这几年的反清作战当中,没有将这几股力量拉到一起。弄到最后这几股军事力量都在注视吴三桂与清朝政权拼命,没有在战场之上派出一兵一卒。而他们的这些短视行为也间接造成了吴三桂的失败。

 结语:吴三桂的反清行动从一开始就动机不纯,没有外部势力的帮助,也没有更多的财税收入,以支持自己的战争继续下去。而且接班人难堪大任,没有足够的威望,压制麾下的军将。种种昏招,以及没有远见的举措,让吴三桂最终只能过几个月的皇帝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8
之所以会出现先胜后败的底面,是因为吴三桂在开始的时候很有自信,可是后来却膨胀了,所以后来会失败。
第2个回答  2020-11-26
吴三桂开始的时候,还是有很大的胜算,但是后面由于他贻误战机、军心不齐、内部有很多矛盾,而且战略思想也出现了问题。
第3个回答  2020-11-28
因为吴三桂并没有乘胜追击,给了清朝喘息的时间,而且他把目光由北方往南方转移,用错了方向。
第4个回答  2021-08-10
吴三桂是是前明旧臣,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明朝覆灭,吴三桂被李自成所迫,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于山海关,被清廷封为平西王。此后,帮着清朝征战西南,镇守云南,1656年,引兵入缅甸,逼迫缅甸王交出逃到缅甸的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这为他后来的失败留下了隐患。
其实吴三桂并无反清复明的大志,只想保住他的荣华富贵,世代做云南王。他自负功高,料想清廷必不会夺其封土,故上疏声请撤藩,其实并未做造反准备,等朝廷真的下达撤藩令,全藩震动,遂决定谋反。
当时,清廷内有鳌拜之乱,外有蒙古察哈尔部密谋反叛,更兼沙皇俄国虎视辽东,可以说是吴三桂叛乱的有利时机,所以吴三桂起兵之初,连下云、贵、川、湘及广西五省。至此他却担心在北京做人质的儿子吴应熊受诛,欲与清廷保留讲和余地,先割据江南,而不是乘胜北伐。致使清廷得以喘息之机,最终反败为胜。

后世史学家评论,吴三桂实一笨拙之战将,专制一方已非其器,根本不足当国家栋梁之选,更别说打江山称王称帝了。其请清兵入关,却还保留汉明装束,最后被多尔衮逼着剃发易服,足见其毫无心机,更无远虑。
在他追击南明永历帝时,洪承畴曾对他说:公与我今虽同为满清的官吏,实是一时隐忍而已。您追击永明王务必要从宽,(给他一个逃脱的机会)我等不得不旷日持久,以待天下之变。结果吴三桂没能领悟,在缅甸之战,竟弑杀永历帝,致使后来起兵反清,口号不响,其愚而自用,还不如山贼有眼光。
自古打天下者不顾家,当年项羽用刘邦的老爹威胁刘邦,刘邦却说,你我曾结拜为兄弟,我老子就是你老子,你要煮他也“分我一杯羹”。吴三桂既然反清复明,不论怎样,都与清朝成致死冤仇,再无讲和余地,若欲讲和也是胜利在握时,迫敌和谈,获取交换条件。吴三桂欲划长江而请和,希望能保全质子,却不提交换条件,反倒促使清廷诛杀质子,真是愚不可及。
当清兵进至荆州襄阳时,并无名将统帅,且力薄情怯,无一军敢渡江迎其锋芒,吴三桂原可一战而下,他却不能乘势进取,反倒坐失良机。有人建议他渡江全军北进,也有建议直下南京扼守运河以绝南北粮道的,吴三桂都不能用,坐等敌人来打,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三藩联合反清,并非为了复明,只是想保持撤藩后的共同利害,其作战目标与中国人民毫不相干,更无国家民族利益可言,尤其是吴三桂最后自称周帝,足见其皆是反复无常之辈,政治纲领全无,怎么能收揽天下人心呢?且吴三桂无知人之明,不能知人善任,又不能礼贤下士,是以身败名裂,贻笑后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