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快成功的吴三桂,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如题所述

吴三桂是明末出色的军事家,投降了清政府,引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为清政府打下了半个江山,又被削掉兵权,走投无路奋起谋反。当时吴三桂手握重兵,为何最后却没有成功?

吴三桂出兵反清,虽然挂着是反清复明的大旗,但是在当时的局势下,但凡有些见识的人都知晓,吴三桂反清并非是骨子里要恢复汉人的江山,而是因为当时清廷削藩,威胁到了他的利益,才迫不得已起兵造反。所以,他的起兵是挂着羊头卖着狗肉,师出无名,至少是师出非正名。

其次,清廷前期的统治颇得人心,尽管大明王朝在汉人的心里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主流。但是清廷前几任的统治者并非昏庸,相对于后期明朝的几个皇帝,文治武功都得甩上几条街,所以,老百姓即便不拥戴,也不会有太多地怨恨去反抗。

吴三桂起兵之初,所到之处,皆是清廷势力薄弱之处,在这些地方清廷的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小,所以一路杀来,反抗甚少。以至于一路破竹,而到了长江以北,清廷实力覆盖的范围,相反,吴三桂的辎重运输线拉长,就有些强弩之末了。

再者,吴三桂手下有识之士曾献策应立明朝后裔收揽人心,但从勒杀永历帝那一刻开始,他已经彻底割裂了与明朝的最后一丝联系,深深的负罪感让他无法接受这个合理建议,这也就让心存复明大业的天下人大失所望,从此吴三桂内部暗流涌动,败亡之兆已初现端倪。

而康熙政治上的幼稚源于年轻,没有经验,但他能用英武果敢来弥补,吴三桂却恰恰缺乏这样的能力,或许是美色富贵侵蚀了他的雄心,现在的平西王只是个惜命保身的昏庸老头而已,居然不明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当康熙一切准备就绪,处斩了在京城的质子吴应熊后,吴三桂的失败已注定了。

最后,吴三桂的个人格局是这场战役的胜负关键。吴三桂也算是大英雄,但是,他并非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去一统江山的战略和眼光。他心里装的可能仅仅是安逸和陈圆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6

吴三桂的兵力是清朝的两倍,一开始很顺利,为何还是失败了?

大家都知道,吴三桂是我国历史上极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前后背叛了明朝、李自成和清朝,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典型的贰臣,首先,清朝能够入关,吴三桂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在灭掉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南明小朝廷的过程当中,立下很大的功劳。

而当时的南方地区,对于清朝政府来说,本不是太稳定,于是便分封了吴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三人镇守南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藩,说实话,这三人当中,除了吴三桂之外,其余两人其实早在明朝没有灭亡之前,就已经投靠了清朝,因为南方的不稳定性,所以三藩在南方地区拥有着很大的自主权,包括征兵、征税和人事任免。

吴三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拥兵六七十万,准备充足,而随着多尔衮和鳌拜等人的去世和囚禁,康熙亲政之后,吴三桂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便开始起兵,而清朝在慌忙当中仅仅聚集了7万八旗军队,进行平叛,但是入关十几年的八旗军队,已经开始腐烂不堪,而且在军队数量上面又不占优势。

很快,吴三桂便一路打到了湖南,前期简直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但是这一次的叛乱,结局大家都知道,虽然持续了8年之久,但是吴三桂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最为直接的还是地理因素,在我国历史上面,本身就几乎没有通过北伐一统的战争,唯一一次朱元璋的成功,还是因为占据了东南地区,得到了充足的物质支持,很显然,当时的云南地区,并不足以支撑吴三桂继续北伐,能够打到长江流域,已经是吴三桂数十年得到积累了。

其次就是吴三桂当时起兵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很显然,此时的他已经是力不从心了,他的心中也缺乏了进取之心,我们从吴三桂的整体战略当中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和清朝划江而治。

然后就是虽然说是三藩之乱,但是其实主要只有吴三桂,尚可喜在广州刚刚起兵没有多久,就直接投降了,而耿精忠还要防备海峡对面的郑家,所以整个的三藩内部很容易就被清朝给瓦解,甚至连吴三桂的老部下也纷纷背叛了他,比如陕西巡抚王辅臣等等。

最后其实还是因为吴三桂的短视,他无法打出一个比较好的政治口号,发动的反叛丝毫没有正义性质,而这就是因为吴三桂在拿下云南之后,接着从缅甸抓回了南明的永历帝,还将永历帝亲手绞死,而这样的行为也是让人唾弃。

所以后来吴三桂起兵的时候,虽然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是真正响应他的人却没有几个,甚至对于吴三桂的行为感到不耻,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自己的部下会接连反叛的原因之一,而这也是吴三桂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2个回答  2021-01-18
因为吴三桂不得人心,他和其他两个藩王也是各怀鬼胎,康熙就是利用这个问题瓦解了他们的合作,彻底打败了吴三桂,平定了三分藩之乱。
第3个回答  2021-01-18
虽然吴三桂的地盘非常的富裕,但是和全国相比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都太少了,加上清朝建立已经是定局,所以吴三桂会战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