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起兵反清前期占据了半壁江山,为何后期败得如此迅速呢?

如题所述

明朝末年,吴三桂曾长期在辽东一带负责抵御清军,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引清兵入关,和多尔衮联合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吴三桂随后被封为平西王。

在随后的日子里,吴三桂为清朝四处征战,打下了大片江山。而清朝八旗兵力不足难以统治广大南方地区,便封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让他们充当清廷统治的马前卒。

随着清朝统治的进一步推进,三大藩王所拥有的地盘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清朝的严重威胁之一。

公元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奏希望能够归老还乡,并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清朝经过大臣们商议后认为,尚之信为人太过于嚣张跋扈,如果让他留守广东实在难以管制,康熙便有了裁撤全部藩王的想法。

听到相关风声后,吴三桂和耿精忠便上奏请求撤兵,以试探朝廷的目的。见状,康熙皇帝便下令裁撤掉三藩,轰动一时的三藩之乱爆发了!

在三位藩王中,吴三桂的实力无疑是最大的,打出的“兴明讨虏”旗号得到了不少前朝遗民的支持,迅速的席卷了长江以南地区,声势十分浩大。然而就在此时,吴山桂却在湖南沿江布置大量的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而是准备划江而治,这就给了康熙皇帝击败他的机会。

康熙开始调整战略,采取了分化的方式孤立吴三桂,一方面对其他的反叛者进行招安,另外方面着重打击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信先后归顺了清朝,吴三桂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吴三桂撒手而去,把江山传给了皇孙吴世璠。叛军一时之间变得不知所措,不少人都开始离心离德,对未来不再抱有希望,进一步促进了叛军的瓦解。

康熙二十年底,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陷入了穷途末路,最终被迫自杀,三藩之乱彻底被平定了!如果在吴三桂势力最盛的时候,他能够继续选择挥兵北上的话,或许天下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吧,至少那样都多了一份机会,但他却选择了划江而治,究竟是出于战略的考虑,还是因为岁月磨平了他的锐角?我们不得而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2
因为失去了民心不得支持。吴三桂一开始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后来变成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失去民心。
第2个回答  2020-12-10
吴三桂起兵反清前期占据了半壁江山,为何后期败得如此迅速呢?回答如书:原因有四条:一,战略上严重失误。既没有朱棣的雄心,也没有占据江南的眼光。二,杀错一个人,埋下致命失误。天下人都可以打出反清复明的大旗,唯有吴三桂不行。他在人的心目中,早就祷就成了一个叛贼形象,无人响应。三,三落不和。其他二藩与吴三桂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吴三桂称帝后,其他二藩都撒回自己的兵力,最后落个孤家寡人,兵力严重不足。四,经济实力严重不济。吴三桂的根据地云贵地区…贫瘠,财力有限,经不起长期消耗,军内缺财力自乱。最终,做了五个月皇帝的吴三桂在衡州一命乌乎。
第3个回答  2020-12-10
康熙开始调整战略,采取了分化的方式孤立吴三桂,一方面对其他的反叛者进行招安,另外方面着重打击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信先后归顺了清朝,吴三桂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第4个回答  2020-12-10
因为三藩并不团结,聪明的康熙采取招降其他人只打吴三桂的策略将他们的联盟瓦解了,所以最后能打败吴三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