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投靠满清声名扫地的吴三桂为何再度举起反清大旗呢?

如题所述

吴三桂作为清朝功臣,为什么走上叛情道路?吴三桂与清王朝对抗的实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与清初政局、与清初社会矛盾问题以及清王朝的统治政策相关联的。本文想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吴三桂统帅的明军,在明季是一股重要的军事势力。明朝覆亡,吴三桂失去倚仗的靠山,而与李自成农民军合作又不可能,他便把政治投机的赌注下在满洲贵族身上。于是才有山海关降清和十数年的戎马征战,效而新朝。吴三桂从降清到经营云贵,是企图保持吴氏集团既得的政治特权和经计利益。特别是留驻云贵后,更是要扩大自己势力并加以巩固,做一方霸主。

吴三桂画像

吴三桂的政治野心的实现,开始是与满洲贵族的征服战争和实现对全国统治的政治目标相关联的。康熙元年以前,他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元年咨兵部,邀功请赏。

清廷接受洪承畴疏请,准吴三桂驻镇云南,总管云贵事务。此前,对于清王朝来说是创业,对于吴三桂来说也是创业。在战争期间,他把战功作为向清廷讨价还价的条件。留驻云南以后,他则是要想方设法把既得的利益加以巩固,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自己地位的保险系数。

吴三桂经营滇、黔,很是费了一番苦心。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做了相应安排,努力把自己的势力根植于西南各处。首先是网罗人才,培植党羽。吴三桂善于笼络官兵士人,刘健说:吴“收召人才,树立党羽”,“好轻财,士人有一长即收录无弃。 与人计事, 相对如家人父子” 。其“择诸将子弟,四方宾客,与肆武备,谓以储将帅之选”。

三藩形势图

利用权势,借科举,叙录藩下子弟。结果,“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人人得其死力” 。其次,秣马砺兵,拥兵自固。他“日练士马,利器械,云南十镇大帅及贵州提督仔李本深、四川总兵吴之茂、陕西提督王辅臣辈皆旧部,为之心腹”。诸水陆要冲,遍置私人。这样,滇黔及其外围遍布他的党羽。又购买战马, “西番、 蒙古之马由西藏入滇者岁千万匹”。吴三桂在滇十年,藩下官兵和所属绿营兵达六、七万,兵强马壮,非其他各藩所能比。

再次,搜刮民财,耗费巨饷。为了保证自己及潘下官兵侈糜生活的需要,对西南地区百姓搜刮逼索,“辜榷民财”。康熙元年。员三桂报定云南盐课银在前明三万八千余两之外加收十万余两,“是较万历六年云南岁办盐课几及四倍矣”。对朝廷则“诡称边警,要挟军需”。当时,吴三桂以及“闽、粤二藩运饷,岁需二千余万,……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第四, 倚功揽权专制跋扈。康熙二年,疏请将云贵二省总督巡抚敕书撰入“听王节制”四字。都察院左都御史徐元文曾指出,吴三桂等三藩,“怙宠而骄, 纵恣逾度,侈然自大,张立私威,督抚重臣不敢抗札,自藩司以下,匍匐拜趋于庭……” “煌煌禁令, 视之蔑如”。这样,吴三桂在西南地区经营起一个实际上独立割据的、自成体系的国中之国。

影视形象

吴三桂在西南地方所作所为,和他的政治野心不可分。但吴三桂的诸多特权恰恰是清王朝赋予他的。也正是清王朝赋予吴三桂等汉族官僚这样的特权和利益,才实现了民放征服。

吴三桂有政治野心,但仅此是否可以促成他的叛清?这应当从清王朝的政策变化上作一分析。满洲贵族久已觊觎中原,但是,清政权的政治、军事实力与明朝对比、与大顺农民军对比,都相差悬殊。于是,他们需要扩大自己的队伍。入关以后,更是面临“经纶方始,治理需人” 的困难。为实现征服全国的最终目的,需要有一定的政策措施做保证。他们实行以汉治汉政策,招降纳叛,军阀、政客,甚至地痞,流氓都兼收并蓄。吴三桂能够脐身清朝达官新贵之列,保住并发展自己的势力,是与责朝统治者的拉拢,利用分不开的。

顺治元年四月,吴三桂致书清军乞师,多尔衮求之不得,欣然定盟,许下大愿,吴如“率众来归,当裂土封王”。以后,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清廷千方百计笼络吴三桂,封亲王,授平西大将军。入滇开始,“朝廷假以便宜,云、贵督抚咸受节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顺治十年,以清太宗女下嫁失三桂子应熊。清廷还赐吴三桂四满妇。康熙元年,清朝的征服战争已是尾声,清廷给吴三桂的报偿也到此为止。吴三桂最后得到的是晋封亲王,总管云贵。

在清初,清朝统治者对汉族降官降将的利用和庇护,不仅吴三桂一人,象洪承畴、耿继茂、尚可喜这些人,在清初战争中都举足轻重,因而能宠极一时。吴三桂等汉族降将的势力就是这样在清廷的荫庇下发展屈来的。

陈圆圆

前人曾论员三桂之叛清,不发难于明裔优存之日,而独抗命于清室已定之时,是什么缘由呢?吴三桂把自己的命运与清王朝的前途拴在一起,是死心塌地做清朝的勋臣。顺治元年,明福王朱由崧封吴三桂蓟国公,又餽米十万、银五万犒师,三桂不受。后又派使臣左懋第、陈洪范等赍银币赠三桂,三桂谢曰:“时势至此,我何敢受赐?惟有闭门束甲以俟后命耳。”吴三桂审时度势,看到南明政权大势已去,清王朝将成为强有力的靠山,始转为追随满洲贵族。如意大利人卫匡国所指出的:“他知道不能再

寄希望于那个法定的中园皇带的后裔。大批鞑靼人进入中国,他已不可能战胜他们,因而改变了忠心,服从于鞑靼皇帝”。

吴三桂和清廷相互勾结和相互利用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抗清势力的存在。吴三桂在镇压南明政权和农民军的过程中走了红运。一旦把抗清力量消灭,清廷和吴三桂互相勾结、利用的前提就消失了,满洲贵族借汉族降官降将之力,建立了清王朝,但在民族征服过程中却形成了以吴三桂为代表的拥有许多特权的藩镇。这个“副产品”与满洲贵族的最终目的是不相容的,清王朝实现民族征服和强化民族统治的总。政策一直没变。但对吴三桂这些汉族新贵的具体政策却有了根本的改变。多尔衮在入关时对吴三桂“裂土封王”的许诺,因时过境迁而变得毫无价值。在这种形势下,吴三桂“怀藏弓烹狗之虑深,市权固位之念重”是很自然的。

清军作战图

从康熙元年开始,清廷有步骤地逐渐削弱、剥夺吴三桂的军权、政权、财权以及用人权。“有内大臣谕三桂子额驸应熊曰:‘他日永历在缅,边方多故,故予若父将印,重事权也。今天下大定矣,据之不还,何为者?’三桂不得已具疏上之,快快不怿。”

清廷为和吴三桂争夺滇黔,监视、牵制吴三桂,把心腹安插云南。康熙十一年,调江南巡抚朱国治为云南巡抚。朱国治到滇,设六门城守,并于四处立密侦卡栅。成为清廷打进吴三桂势力范围内的坐探,使吴三桂感觉如鲠在喉,每不自安。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与清廷矛盾激化,康熙帝召议政王大臣等会议撤藩事。在“言不可撤者甚多,言宜撤者甚少”的情况下,廉熙断然决定撤藩。撤藩令下,引起吴藩上下一片骚动。其心腹骁将有云,“事势至此,必宜亟反” ,尚可不失富家翁,否则,“居笼中烹饪由人矣” 。在这种形势下,吴三桂走上叛清道路。

吴三桂叛清以后,与清廷进行了八年之久的残酷战争。我们从吴三桂降清到叛清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吴三桂有政治野心,但是,他是把希望寄托在满洲贵族身上。所以,他的降清是坚定的,从他凶残地参与镇压抗清斗争的大量事实,可以得到证明。叛清以后,他的个人野心还是有所表现。举事之前,集谋士议举兵之名。有人建议,“宜主明后,奉以东征”。起兵之后,吴三桂便称兴明讨虏大将军,谓与明室复仇。但这不过是一个旗号,实际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不久,即自称周王。有人认为,吴三桂的政治野心促使他走上发动反清叛乱的道路。清人也论及此。但是,吴三桂的政治野心是否是促成与清廷矛盾激化,的唯一原因?或者说,如果吴三桂没有“包藏祸心” ,康熙帝便不会撤藩?事情绝不是这样简单。

吴三桂影视形象

吴三桂不过是个既得利益者,希望清廷容忍他长期在西南做个藩王。这就是他的野心。他从来没有与清廷争高下的“雄心大志”。前面谈到吴三桂反非其时,正说明他无自立的大野心。叛清后,很快攻入湖南,吴三桂在此地滞步不前也是很说明问题的。其幕僚刘玄初批评吴三桂保守的战略思想,疾呼,“此时当直捣黄龙而痛饮矣!乃阻兵不进,河上逍遥,坐失机宜,以得四方之兵集,愚不知其为何说也。”反清阵营从内部瓦解了。所以说吴三桂的政治野心是有限的,我们说,吴三桂降清是死心塌地的,叛清是迫不得已的。据《庭闻录》载,吴叛清后,“颇中悔” ,及闻吴应熊被杀,吴洒泪曰:“今日乃真骑虎矣!吴三桂爬上虎背,是康熙帝及一部分满洲贵族逼上去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30
吴三桂之所以再度反清是因为康熙想要削藩,这一举措严重损害到他的利益,所以他才想用这种方式来吓退康熙。
第2个回答  2020-11-30
因为康熙要削藩了,眼看自己努力一辈子得到的东西就要被夺走,他当然不甘心,因此再度举起反清大旗。
第3个回答  2020-11-30
因为当时清朝皇帝对他并不是很信任,处处防范他,对他的猜忌让他深感处境忧虑,因此才这样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