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古战场文》的原文+翻译

如题所述

一、原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腷臆谁愬?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古称戎夏,不抗王师。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呜呼噫嘻!

二、译文

广大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旷野啊,极目远望看不到人影。河水弯曲得像带子一般,远处无数的山峰交错在一起。一片阴暗凄凉的景象寒风悲啸,日色昏黄,飞蓬折断,野草枯萎,寒气凛冽犹如降霜的冬晨。鸟儿飞过也不肯落下,离群的野兽奔窜而过。亭长告诉我说:“这儿就是古代的战场,曾经全军覆没。往往鬼哭的声音,阴天时就能听到。”真令人伤心啊!这是秦朝、汉朝,还是近代的事情呢?我听说战国时期,齐魏征集壮丁服役,楚韩募集兵员备战。

士兵们奔走万里边疆,年复一年暴露在外,早晨寻找沙漠中的水草放牧,夜晚穿涉结冰的河流。地远天长,不知道哪里是归家的道路。性命寄托于刀枪之间,苦闷的心情向谁倾诉?自从秦汉以来,四方边境上战争频繁,中原地区的损耗破坏也无时不有。古时称说,外夷中夏,都不和帝王的军队为敌;后来不再宣扬礼乐教化,武将们就使用奇兵诡计。奇兵不符合仁义道德,王道被认为迂腐不切实际,谁也不去实行。唉哟哟!

扩展资料:

《吊古战场文》以凭吊古战场起兴,中心是主张实行王道,以仁德礼义悦服远人,达到天下一统。在对待战争的观点上,主张兴仁义之师,有征无战,肯定反侵略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文中把战争描绘得十分残酷凄惨,旨在唤起各阶层人士的反战情绪,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边防,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文章名为“吊古”,实是讽今。全文以“古战场”为抒情的基点,以“伤心哉”为连缀全篇的感情主线,以远戍的苦况、两军厮杀的惨状、得人与否的对比、士卒家属吊祭的悲怆为结构层次,层层铺叙,愈转愈深,结末点出主旨。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吊古战场文》历史背景:自秦汉以来,四方边境战争频繁,远戍的士兵不得不把性命寄托在刀枪之间。士兵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他们慑于严峻的军法和官员的权威,只得浴血奋战。生死关头中,他们的心情极为矛盾,“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若是投降,则沦为异族;若是战斗,则战死沙场。士兵声声哀怨,这发自肺腑的心声,是对战争的控诉,是对前程的无奈。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君主的昏庸无道。

当年,李牧率领赵国的士兵,开辟疆土万里,匈奴望风而逃。而如今,汉朝倾尽全力与匈奴作战,反而适得其反,国力严重削弱,百姓钱财散尽。即使后来汉朝占领了阴山,但以无数被残害的百姓为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说,作战的关键在于用人是否得当,而不在于用兵多少呀!

李华表面上用历代战争做对比,实际上是对唐玄宗治理不当的讽刺。若是外敌入侵本国,动员百姓进行反侵略战争无可非议,但是随意使用武力,穷兵黩武的行为带来的却是百姓的流离失所,国力的日渐衰竭。唯有施行仁义,以德服人,才能让四方民族为君主守卫疆土,永保国家太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吊古战场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