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有哪些

如题所述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注意判断句与叙述句的区别:

句式特点:

一、“者也”句式

南冥者 ,天池也。

者也判断句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 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曹公,豺狼虎也”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二、“皆”“乃”句式:吾乃常山赵子龙

三、“为”“是”句式:余为伯儵

四、“非”“否”“莫”否定判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语意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

构成形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14

1、表类属关系:

(1)仲弓父,贱人。——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仲弓的父亲,是个地位卑微的人。

(2)滕,小国也。——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我们滕国是个小国

(3)陈胜者,阳城人也。——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陈胜是,阳城人。

2、表等同关系:

(1)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西汉刘向编订《战国策·赵策》

译文:从前,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的三个诸侯。

(2)子之所慎,斋、战、疾。战国前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事有三件:斋戒,战争,疾病。

(3)梁父即楚将项燕。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项梁他父亲是楚国大将项燕。

3、表比喻关系: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荀子·王制》

译文: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

(2)曹公,豺虎也。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译文: 曹操是豺狼猛虎。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战国前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

译文: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

4、表某种特殊逻辑关系:

(1)夫战,勇气也。——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作战,靠的是士气。

(2)百乘,显使也。——西汉刘向编订《战国策·齐策》

译文: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

5、表因果关系:

(1)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东周战国中期庄子《庄子·秋水》

译文: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

(2)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战国前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宪问》

译文: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0-26
饭否?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6-20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注意判断句与叙述句的区别
句式特点:
一、“者也”句式
南冥者 ,天池也。
者也判断句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 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曹公,豺狼虎也”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二、“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
三、“为”“是”句式
余为伯儵
四、“非”“否”“莫”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语意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来自百度百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