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律性的发展一般包括几个阶段?

如题所述

小学生自律性的发展一般包括:
第一阶段
学生行为上桀骜不驯,他们往往拒绝服从命令,需要成人操很多心。他们没有内在的规则。他们几乎是想要什么东西,就拿什么东西,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大多数孩子到了四五岁就跨越了这个阶段,但有少数孩子停在这个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学生,不能让他们在跟教师的力量对比上占上风,否则他们失控,他们往往还寻求力量的发泄,铅笔、剪刀和尺子在他们手中都会变成武器。
第二阶段
他们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一般是6~8岁的孩子。这阶段的学生,起作用的是奖惩。他们要么是为了获得奖励而做什么,要么为了避免惩罚而不做什么。教师需要对他们保持强势,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监督。
第三阶段
取悦他人阶段。一般是中高年级阶段。他们开始有了一些自律能力,但总的说来,他们需要成人对他们提要求,他们在乎其他人对自己怎么看,且希望得到成人的喜欢。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你需要对他们进行温和的提醒。最好不要对保持强势。有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不同,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与不同的教师的关系不同。他们还没有完全学会如何跟他人建立起互信关系,对于他喜欢的学生,他会表现得好,但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或感到对自己不够好的教师,他们则是另一种表现。
第四阶段
自律自觉阶段。他们是教师特别喜欢的学生。无论教师是否在场,他们都会很自觉,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他们对其他学生迫使教师利用太多课堂时间处理纪律问题感到厌烦。尽管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完全达到这个水平,但有关道理都是知道的。教师在课堂上安排的合作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促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觉和自律。
根据以上的四个阶段年龄特点,我有以下的心得体会
1、学生没听时不要说话,等学生注意力集中了才说话。
2、跟学生确定一个让所有人安静的信号,比如以固定的方式拍手,或使用固定的口令。
3、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与红花的奖励。
4、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如果有学生控制不住自己,可以让他坐到一个专门的位子上。
5、作为奖励,让表现好的学生作练习时坐在你的位子上。
6、用温和的语气跟学生说话,他们通常也会温和的跟你说话。
7、如果学生喧闹,可以让学生趴在桌上,安静一会。
8、标准、规则要一视同仁,不要对部分学生偏心。一定要执行规则,绝不退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1
了解孩子自律养成三阶段,从建立家庭公约开始,重视“模仿效应”

咩小胖育儿
03-04 · 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
在这段被延长的假期里,不少家长在被逼疯的边缘。每天监督孩子打卡上网课,复工以后更是工作和陪娃难以兼顾。平时上学还能让孩子的生活规律一些,在假期里简直是放飞自我,不仅作息时间混乱,作业和网课更是完成得一塌糊涂。

有的孩子吃着零食上网课,一到提问就假装信号不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爬上山顶找信号也要坚持上课,和即便住院也自主学习的“别人家孩子”。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们,深有体会,假期是最能拉开学生间成绩的时间段,差距的关键就是——自律。

“自律”是一种自控能力,也是情商中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不仅有利于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能够为行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孩子不自律都有哪些表现呢?
【3-6岁】

自我控制力差,坐不住。
不能够专心地做一件事,容易分心。
东西丢三落四,没有规则感。
想要什么必须立马得到,不能延迟满足。
这一阶段,家长最大的困扰,莫过于孩子上幼儿园以后自理能力不好,上课坐不住,不能够服从规则。刚开始,可能会误以为是孩子年龄小的问题,但实际上是自律的问题。

为什么对于小班初入园的孩子,上半年教学任务的重点是一日常规?其实就是老师在通过各项规则的约束,帮助孩子先学会遵守,进而再提高自律。

【7-12岁】

在学业上,不督促不学,上课不认真。
没有目标感,做事没有动力。
时间观念差,做事拖拖拉拉。
情绪控制力差,做事情绪化。
孩子上学以后,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自律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而此时才发觉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有多难。很多家长听过一句话,“孩子出生后辛苦前6年,以后能省心很多。”这句话毫不夸张,在6岁前是孩子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自律能力越早培养越容易。

虽然说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但是并不是越早培养越好,还要符合孩子生理心理的年龄特征。随着孩子认知能力增强,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才有可能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控制自己。

培养孩子自律的关键是3-6岁这个阶段,也被心理学家称之为“潮湿的水泥期”。此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强,是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在孩子出生后的前3年,家长要给孩子充足的爱,帮助他建立安全感。而3岁以后,则要开始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该给孩子“立规矩”了。

孩子自律的培养需要经过3个阶段。
(初始阶段):接受“他律”,内化“自律”。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需要家长帮忙制定规则来约束行为。他律是自律的前提,能够在他律的监督下遵守规则,逐渐才能转化为自律。

(养成阶段):家长影响,树立榜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效应”无处不在,通过模仿别人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最大,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想让孩子自律,家长先要严于律己。

(巩固阶段):积极鼓励,提高信心。

当孩子可以遵守规则,或者是按时完成自己的目标时,家长要对其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这样能够提高孩子的信心以及自控能力的水平。

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过程,最重要也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律成为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家长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公约,帮助孩子来完成自律养成的三个阶段。

如何制定有效的家庭公约。
【制定原则】

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努努力就能做到。
全家人对于内容都认可。
全家人都需要严格遵守,一视同仁。
有奖有惩,有约束也有动力。
使用正向积极的语言,用“应该怎么做”代替“不要怎么做”。
根据完成效果,定期更换内容,每次制定的内容不宜过多(3-4条为宜)。
在选择家庭公约内容的时候,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最近的表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决定。比如,孩子3岁,最近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独立吃饭和吃饭时不乱跑的问题。那么就可以制定关于吃饭规则的家庭公约。

在执行家庭公约过程中,既能够让孩子用规则来约束自己,而且全家人一起遵守,也能够让家长起到示范作用。当能够做到而获得奖励时,会让孩子获得满足感,更有信心去坚持。

家庭公约不仅是为了约束孩子,更是对家长的提醒。对于孩子来说,最初的行为习惯,大多都是模仿家长。不管是好是坏,孩子都全盘接受。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

3-4岁的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到了5-6岁有了一定发展,在这个阶段就需要家长来制定规则,引导孩子逐渐从他律到自律。如果所有的规则只为孩子一人制定,只需孩子自己遵守,那么就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强迫、被控制,甚至会消极抵抗。

建立家庭公约的目的,就是能够跟孩子充分沟通,给他选择权和仪式感。这样,对于规则,孩子既能够成为监督者,又会是良好的执行者。

在帮助孩子培养自律的过程中,家长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是自律的强大动力。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亲密的亲子关系、积极的赞许和肯定,都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自信。

♥给予孩子自主权。

严格的控制,虽然能够让孩子遵守规则,但是完全处于被动之下,难以形成自律。要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找到并引导孩子兴趣。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在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自律的品质,是长期坚持的结果。家长们对孩子要多些耐心,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行动,从现在开始。

我是咩小胖,育婴师早教师更是宝妈,多平台育儿领域原创优质作者。有着多年早期教育经验,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教育指导。欢迎关注,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育儿更要育己,让我们跟宝贝一同成长。
第2个回答  2020-10-11
小学生自律性的发展一般包括

一、建立独立的自我意识(2—5岁)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指出,孩子出生后,一哭就能喝到奶,还会有人哄,这时孩子就会认为他与世界是一体的,这种情况称为“共生”。

婴儿时期的孩子,拥有共生心理是正常的,当孩子慢慢长大到2-5岁时,这阶段家长应帮助孩子拥有自己的意识。

二、以他律约束(6—8岁)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其中,他律约束尤为重要。

在孩子6-8岁时,独立意识已慢慢生成,但因年龄还是过小,孩子达不到自律的习惯。这时就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了,以权威控制孩子行为和心理的边界。

在孩子6-8岁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步入小学,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学生。这代表着孩子学习时光即将开启,也意味着孩子即将打下学习的习惯基础

在孩子重要阶段时,家长应耐心引导劝导,若孩子产生厌学、写作业偷懒等一系列行为时,家长要及时阻止,并告诉孩子这样的后果,必要时甚至可以进行惩罚,以他律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和思想。

三、建立自律意识(8—10岁)

当父母和孩子顺利度过他律阶段时,意味着孩子的自律之路即将进入下一个重要阶段——自律意识的形成。家长的良苦用心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的意识,那么,孩子8-10岁期间,自律意识的建立就尤为重要。

在寒暑假,家长可以与孩子一同制定生活和学习计划,共同约定每天的生活作息和学习时间,与孩子一同遵守并鼓励孩子进行自我约束,完成共同的约定。通过这样的计划,孩子既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又能够在计划中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自律感,建立自我约束的意识
第3个回答  2020-10-1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份子,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以身作则,身先士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当天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不得隔日。要求学生不随地丢垃圾,那教师就要自己先做到,等等。常言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自律性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2其次,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等。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并且阐明举左手的宜处,即不影响上课记笔记。同时讲明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是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是对同学的一种礼貌。还有写作也业时,不要把铅笔用嘴咬铅笔等。
3另外,我还十分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反复训练日常行为,养成自觉自控行为的习惯
第4个回答  2020-10-11
首先父母应特别注意bai生活中自律的培du养,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zhi解释dao这个事实,例如在过马路,排队买东西或遵守交通规则等,父母树立了自律的良好榜样,宝宝是父母的镜子, “什么样的人是父母”比“父母对宝宝做什么”更重要。
其次控制自律时,与时间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如果宝宝不按时间管理,父母应该及时逐步培养自律,如果宝宝外出玩耍或看电视,父母应给宝宝预约时间,宝宝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玩耍,当约会时间到了,应该提醒宝宝有意识地停下来。
如果宝宝不听话,那么父母需要给予宝宝适当的“惩罚”,这可以减少宝宝玩耍的次数或下次玩耍的时间,让宝宝培养正确的时间概念,知道准时的重要性,让宝宝逐渐养成注重时间感和管理时间的好习惯。
最后国有国家法,家庭有家庭规则,家长应以身作则,给宝宝带来积极影响,并为宝宝们在日常活动中遵守规则树立良好榜样,有必要告诉宝宝要礼貌,按时上学,做事不影响他人等,并监督和指导宝宝如何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