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辅导三四年级孩子学习盈亏问题

如题所述

引导孩子考虑:每个小朋友分5块后,教师手上还有14块。依据题中“每人分7块,又短少4块”,也就是说,再补给教师4块饼干,每个人就能够分得7块了。那好,再补给教师4块,教师手上则有前面剩下的14块和后补的4块,一共有14+4=18块饼干。把这18块饼干也都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就正好有7块饼干了。现在每个小朋友都已经有了前次分的5块饼干,再分得7-5=2块饼干,每人就有7块饼干了。也就是说教师手上的18块饼干正好能够再给每个小朋友2块饼干。这样就简单了解,小朋友一共有18÷2=9个小朋友。得出小朋友的人数,当然就很简单求得本来的饼干数量了。
通过这种了解方法,信任孩子能够很简单把握盈亏根本典型问题的考虑方法,而不是简单的记忆那些解题公式了。当然,盈盈、亏亏问题都能按此了解和回答了。
盈亏根本典型问题解题思路的关键是两次分配的比例差异与盈亏差异的相互联系。两次分配的盈亏差正是因为两次平均分配的比例差所导致的,而两次分配的份数又不发生改变,因而盈亏差就是比例差与份数的乘积。这是盈亏问题解题思路的实质。(孩子假如一时难以彻底了解这个实质,也不要强求)
在此根底上,咱们再来剖析一下根本典型盈亏问题的前置根底要求:
1. 先后两次对同一物品(饼干)进行不同的平均分配;
2. 前后两次分配饼干过程中小朋友的人数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分配的份数不变;饼干的原有数量,也就是在两次分配中基数固定不变;
3. 两次分配中每人分得的饼干数量,以及两次分配中教师手上剩下或短少的饼干数量能够改变,也就是每份的数量和每次分配的盈亏数额能够改变,咱们也正是依据这两个数额的改变情况求得最终的份数和分配基数的。
这些前置根底要求是咱们能否运用上述解题思路来回答这类题型的根底条件,假如不满意这些根底条件,就不能直接运用根本典型题的回答思路来回答。从另一视点来说,遇到不满意上述前置根底要求的相似标题,就要设法将其变换到满意前置根底要求后,才干再运用根本典型题的回答思路来回答。教师和课本上都说,要长于将复杂的盈亏问题转化为根本典型的盈亏问题,但是详细怎样转化,孩子仍是无从下手。现在,咱们剖析了上述前置根底要求,至少咱们能够清晰,就是要把不符合上述前置根底要求的条件转化为符合前置根底要求的条件。
在条件变换的过程中,要捉住前置条件中固定的要求和能够改变的条件之间的联系,详细到盈亏问题中,因为每份的数量和每次分配的盈亏数量是能够改变的,咱们一般也就考虑将需求固定的条件进行固定,并依据有关标题条件将此改变变换为能够改变的盈亏数值的改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