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孩子的引导方法

如题所述

  四年级教育孩子的方法一
  家长一定的做好榜样,言出必行,答应孩子的一定早做到,不要拖拉,如果你拖延了,即使最后做了,她也会认为你不讲承诺
  不要发怒、不要用暴击解决问题,因为暴力不会真的让孩子心服口服,应该心平气和的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这个时候是孩子情绪,情感的突变期,所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很关键。在孩子情绪快要失控的时候,不要刺激他,给她冷静的时间,等孩子平静后,再找孩子谈,指出他的错对。
  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份行为规范,包括起床,吃饭、学习、玩耍相关内容,相互监督,相互提高,并且制定一份相应的孩子能接受的惩罚措施。
  对一件事情不要过多的重复,这样孩子会认为你很烦,太唠叨。而应该正式和孩子谈谈心,说说你的想法和建议,以及通过这件事应该总结的经验和教训。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比多次反复的唠叨更有效果。
  让孩子明白学习她自己的事,培养她自主的学习能力,家长不必全程陪同,让孩子独立完成,不会的问题可以指出解决方法,没有必要告诉孩子答案,陪养她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家长会不仅省心,而且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四年级教育孩子的方法二
  1、养成预习的习惯。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的重要性我们在不同的文章中都已讨论不止一次了,这里我们再结合例子来说一下。三年级奥数中的“盈亏问题”,如 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我想大多数孩子一时还不能够有个彻底的认识,而预习便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预习的加强无形中就提高了课堂上的听课质量。
  2、养成复习的习惯。
  如果说预习是重要的,那么复习比预习还要重要。教三年级奥数的张老师对她们班的学生在复习上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张老师说,如果时间不允许甚至可以不 去做预习的工作,但是,复习是一定要做的。复习如同看了一场精彩的电影后回到家里在头脑中来回顾这些影象,这样的回顾是加深记忆的重要方式。
  学生在复习时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着手: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上都讲了哪些方面的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是属于基础知识?哪些是新的知识点?老师在进行例题的讲解时是怎么做的?在课堂中有哪几个知识点我还没有吃透?等等。
  3、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不论是预习还是复习,把作业认真地完成才是自我检测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三年级的作业量不是很大,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按质按量地认真完成。
  要提出一点的是,认真审题是在做作业时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作业中的习惯大都是以课堂上所讲题目为基础的,并都是在这样的题目下展开的,但他们之间还 是有区别的,而找出区别便是审题的目的之一。只有善于找到习题中不同类型题目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另外,要善于使用不同的方法 解题,这是拓宽思路的很好途径之一。
  4、要有系统学习的习惯。
  系统学习也是拓宽思路、扩大眼界的很好途径。比如,奥数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如果单讲可能学生们都已很明白是怎么回事,并且在做题的过程中也能够较顺利 地完成。但是,一旦放在综合题中,就有可能使不少同学“不辩‘鸡兔’是雌雄”了。这便是一个知识的系统掌握问题。只有系统学习,才能在题海中自由自在地遨游。
  5、要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也同样影响着学习习惯,一个好的学习态度也是学习进步的至关要素。在这里,我们说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有好多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学习,经常会对 孩子说这样类似的话语:如果这次考试考的好,或是考到多少分,或是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就会给你怎样的奖励。一两次孩子可能会从中尝到其中的甜头,但是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将这样的奖励当成一种学习的必须,一旦这种奖励有了某些变化,或是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甜头”,那么给孩子学习上带来的影响也必将是巨大 的。所以,这点上家长自身应注意,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一、 是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发期——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个性

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行为,其实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

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这一情况,家长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方法一:找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

孩子会出现“烦死了”、“好烦呀”之类的话语,而且这类话语的数量会一直上升。

例如:本学期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说说心里话”,我让孩子不谈学习,而是谈个人烦恼。

一个孩子说:“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我喜欢长发,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妈妈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现。”

另一个说:“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不让我读我喜欢的那些课外书。他们好像永远都不相信我。”

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仅仅是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者是课外读物,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真正的到理解和尊重之后,他的一切消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

例如:面对儿子并不如意的成绩单,一对明智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xxx数学没有考好,他已经做好回家挨“板子”准备。回到家后,他把成绩单往客厅的茶几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晚饭也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晚饭后,爸爸妈妈什么也没说,回到自己的卧室里看电视去了。王君实在坐不住了,他心想:难道是爸爸妈妈没有发现我的成绩单?于是,他悄悄地来到客厅,在他的成绩单旁边,爸爸妈妈给他留了一张便条。

儿子:

爸爸妈妈知道这次没有考好,你的心里也很难过。你不必紧张,爸爸妈妈不会惩罚你,因为惩罚孩子永远都不是目的。

爸爸妈妈相信你肯定不会放弃努力的,因此,在下次考试时,我们不要求你考得多么好的成绩,只要比这次的成绩前进一点点,我们就会很满意。

永远都支持你的爸爸妈妈

读了爸爸妈妈的便条之后,这个小男子汉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是轻易不流泪的,但我被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尊重感动得流泪了。在拿着成绩单进家门的那一刻,我都做好了与父母吵架的准备。但现在我知道了,那是没有必要的,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懂儿女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正处于情感的突变期,他们容易生气、发火,但他们也容易感动。与送给他们奥贵的礼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让他们感动。

方法二:允许孩子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10岁左右的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经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友谊将成为影响孩子精神但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科学的方法应当是这样的:面对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而此时,允许孩子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为孩子准备一个沙袋,允许孩子对着沙袋发泄情绪;允许孩子养小动物,当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倾诉时,可以鼓励孩子对着小动物倾诉;鼓励孩子跑步、做运动发泄情绪……)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发泄情绪的好办法,但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悲伤和软弱。

方法三: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是孩子情绪、情感的突变期,也是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能力的关键期。

这时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对是非、爱好有了明显的分辨能力,然而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说不会与父母沟通,而这恰恰是促使他们情绪恶化的原因。

要想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父母最先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有了负面情绪,没有关系,说出来,看父母有没有办法。

案例:在一个家庭中,有一个这样的约定:任何一个人情绪激动时都不允许说话,而当他自己感觉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时,他要大声地喊“暂停”,然后用最合适的方法去发泄情绪,如做做深呼吸、到另一个房间里去安静一会儿、出去散散步、打打篮球等。当然,当有人大喊“暂停”之后,家庭的其他成员决不会去问他原因,或对他的行为做出任何评判,而是等他情绪稳定了,由他自己告诉大家,他情绪变化的原因。自从有了这个约定之后,他们爱发脾气的儿子从来没有情绪失控过。

这个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许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同时又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出去。

二、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父母应告诉孩子,他在为谁以及为什么而学习

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很多孩子开始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这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

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从不会过多的去想“为什么”,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但是,到了四年级后,孩子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他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能怎样呢?

由于自我意识刚刚出现,这时候的孩子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父母的唠叨和命令不仅会令孩子感到厌烦,而且会给他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时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在为父母而学习。在这种错误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如果父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的特点,能够采取措施让孩子明白,他在为自己而学习,并引导他找到学习的乐趣,那孩子就会动力十足地学习。

其次,这与父母不了解小学阶段知识的难度发展规律有关。

让孩子明白“学习时自己的事情,孩子才会真正地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力不从心。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厌恶学习,从而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处于哪个年龄段,你要想教育好他们,必须提前了解他们的心理。做父母的就应该提前向孩子灌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这个观念。这样,对于思维正在高速发展的四、五年级孩子来说,这将会促使他们的成绩稳步前进,而不是厌学。父母要对孩子多些鼓励,少些抱怨;多些表扬,少些批评。

孩子在四年级之前,或者在读四、五年级的过程中,父母还应该提前知道哪些知识呢?或者说,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

方法一: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他是在为父母而学习。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去认真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

案例:

一天,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晓宇拿着课本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勃然大怒,逼着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看书,而是跟孩子打过招呼后,就开始忙自己的家务。一会儿,晓宇沉不住气了,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考语文。”妈妈“嗯”了一声,就没再理他。他还在继续试探妈妈,说:“可是,妈妈,我还没有复习完呢!”妈妈还是“嗯”了一声,又开始忙自己的事情。晓宇有点失望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怎么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关心我了呀?”妈妈放下手里的家务,认真对他说:“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书。妈妈当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了,可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书,在哪看书,是应该由你自己来决定的事情。”从此以后,晓宇对妈妈的态度深信不疑了。

当孩子试探父母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说不参与就不参与。如果面对晓宇的试探,妈妈用责备的口气对晓宇说“再不好好看书,就会考试不及格”“考不好会被老师惩罚的”……那么,晓宇会继续与妈妈玩这种“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学”的游戏。。

方法二:告诉孩子——你要为理想而学习

现在有很多的家长这样劝孩子好好学习: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娶不到媳妇(找不到好老公)!”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会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就要过很艰苦的生活!”

……

也许父母们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来说服孩子要好好学习,然而,父母们却忽略了这一点: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的高速发展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他们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学习。

在帮助孩子树立理想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一点,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例如强迫孩子把某个不喜欢的职业当做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据还子的特长和爱好,帮助孩子树立理想。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如果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么,妈妈就给你买什么。”

“考了这么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丢人,你还好意思要这要那!”

……

这种教育只能是害了他们,或者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蛮横不讲理,或者使他们的成绩大幅下降,郁郁寡欢,甚至走向抑郁或自卑。

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用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成绩。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学习好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种各样的物质来奖励她,这样只会让你的孩子有个错觉:学习是为家长学的。

对待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首先不能打骂他们,其次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帮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并告诉他们:“只要学习一直在进步,成绩是次要的。”

家长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如与孩子一起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成绩、放学后就催促孩子去做作业,这样只能让孩子有种错觉:他是为成绩而活。

方法四:父母对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不要太过严厉

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孩子是没有理性思维能力的,父母要求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会听什么。此时,父母的严厉可以起到作用。但到了四、五年级,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自我意识,当父母再严厉地要求他们去学习、再规定他们每次考试必须达到的名次时,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学,或者刚刚读小学的孩子来说,父母们不要急于教会他们多少知识,也不要要求他们考多么好的名次,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对10岁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总结的很好:

多问快乐,少问学习;

多问“这次考试中,你细心了吗”,少问“这次考试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问“你喜欢学……”,少说“今天我教你学……”

三、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

——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四、五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一个关键期——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学习成绩会一直保持“好”的记录;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难变得出色。

如果孩子总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能够经常品尝到好成绩带来的乐趣,那么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就能建立起来,就会喜欢上学习。对于那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不爱思考、粗心等,也会积极地配合家长和老师去改掉这些坏习惯,进而培养一些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但是,如果孩子在成绩很差,或成绩平平,他们就不会体会到成绩所带来的的成就感,进而就不会对学习产生信心,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只能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有信心。

由此可见,孩子只有在四、五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才能爱上学习,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优异。

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孩子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四、五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学习,每天都要对孩子提及学习的事情。而是说,在四、五年级这个学习成绩即将定型期,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兴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呢?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方法一:经常给孩子“积极地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于他们的自我激励外,还需要来自于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家长说他笨,他真的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

消极的暗示:

“哪里呀,我家孩子不行”;

“我家孩子的功课不是很好”;

“我家这孩子,成绩还可以,就是记忆力不好”;

……

即使是家长对别人谦虚客套的说法,孩子听到耳朵里,也会认为这是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在这种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变笨、变差了。正确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记忆力不好,在学习方面真的有缺点,家长也千万不可轻易批评孩子。

积极的暗示:

“你很聪明”;

“你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

“你将来一定了不起。”

方法二: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父母逼孩子去学习,虽然有时可以达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不能产生长效,而且孩子绝对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尤其是到了四年级,如果父母再逼着孩子去学习,孩子就要产生逆反心理了。明智的父母不是逼着孩子去学习,而是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父母的言传身教、创造一些学习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方法三:父母要谨慎对待“陪读”

很多家长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陪读现象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

案例:

一个作业次次都得“优”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找来男孩对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我都想快点做完,因为只有做完了作业才可以上网。”

“那你不怕作业出错吗?”老师问。

“不怕,因为妈妈每天都要检查我的作业,有一点点的错误,妈妈都会发现。”男孩自豪地说。

“那你遇到很难做的题怎么办?”

“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诉妈妈我不会做,妈妈就给我讲。”

“妈妈给你讲了,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吗?”

“我当时很明白,但是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在妈妈的提醒下我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这次考试就是这样,看着这些题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么方法来。”

10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很多坏毛病便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粗心马虎、不认真思考问题、考虑问题不全面……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挨老师的批评。

但是家长却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力,家长在为孩子检查作业时,把他们的错误都指出来了。这时,孩子就懒得去思考了,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就照着父母所说的答案写上了,更不用说去改正坏毛病了。并且,当孩子有了依靠时,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都会明显地降低。

四、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

——注重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坏习惯的改正

国外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做了这样一项调查:

专家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测试的结果令这位专家很惊奇,因为他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专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或五年级是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说,在四、五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这些好习惯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级之后,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关键:

首先,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四、五年级是强化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这些坏习惯将不会轻易改掉。

其次,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特点来看,尽管这时的孩子意志力发展还只是初步的,并且是不稳定的,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意志力发展开始由弱到强,由他律到自律过度。孩子会通过克制自己,主动培养一些好习惯和改正一些坏习惯。因此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第三,孩子在10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孩子行动的动机开始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孩子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性评价。

家长在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说,必须具备哪些教育观念呢?

方法一: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方法二: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习惯

10岁左右,孩子的大脑进入一个迅猛发展期,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再遇到问题,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理智思考、换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即是妈妈主动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体谅妈妈的辛苦,当孩子年龄已大,他们懒惰、不体谅他人的习惯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样暗示,相比都是无效的。而在理性思维刚刚出现的四、五年级左右,父母的这种暗示则是非常必须且必要的。

多方教育专家通过细心地观察和研究发现,孩子在四、五年级左右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更具有持久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在四年级左右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比孩子在其他年龄段养成的好习惯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的心灵。

生活习惯:勤劳、讲卫生、讲礼貌、有爱心、能够体谅他人;

学习习惯:爱思考、细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性格:坚强、勇敢、乐观、积极。

方法三: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做家长的不能企图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利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法原则,让孩子慢慢来。

坏习惯也是一点点改正过来的,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增。

方法四: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家长的权威和毅力

父母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在征得孩子统一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出一些“纪律”和“规则”。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但是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面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协。

五、是孩子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和社会评价能力

与小时候相比,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的差异:

1.在道德认识方面,由具体、肤浅的认识,向本质的认识过渡。

2.在道德评价方面,由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向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过渡。

方法一: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1.预防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家长对孩子产生了某种固定的看法,对孩子的评价总受这种固定看法的影响。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孩子的行为。

2.克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也就是说,由于孩子出现了某些缺点,就弥盖了孩子所有的优点,认为孩子“一无是处”;由于孩子有了某项优点,就弥盖了孩子所有的缺点,认为孩子“一切都好”。

如果家长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总是误解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十分叛逆。

方法二:杜绝打骂,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偶尔打一打孩子,可能会震住孩子,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过后,父母再找个机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你的”,也许很快就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爱。但是,当孩子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父母再打骂孩子,孩子就要记仇了,并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促使不良道德行为越来越多。

从道德情感方面来讲,父母的粗暴会使他们越来越叛逆,道德水平越来越糟糕;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则会使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从而使孩子的道德水平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方法三:在孩子的行动问题上下工夫

一般来讲,四、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分析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开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冲动,并懂得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孩子还是孩子,他们在思想上懂得这些大道理,但他们的行动却往往会跟不上。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让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言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时候,他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而不是责怪和批评。

方法四:利用潜移默化的暗示法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喜欢处于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崛起,他们的自尊心也在一点点增强,这个时侯,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让孩子接受。

暗示教育法,能够满足四年级的孩子日益强烈的自尊心;能够满足四、五年级孩子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能够使孩子感觉到平等、感觉到尊重,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以快乐的心情去与父母父母合作。
第2个回答  2020-10-17
你好
三、四年级是个转折时期,

是一个由低段向高段过渡的中段时期。

三、四年级学生的思维,

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三、四年级语文学习内容

由词句向篇章过渡。

三、四年级学习语文的特点

▊ 1、具备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一、二年级的语文学习重点是识字,经过了两年的识字方法、兴趣、能力的培养,孩子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所以,三、四年级的识字任务更多的是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包括在预习的时候独立使用多种方法识字,完成作业。

识字教学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听写是反馈孩子识字效果最直接、最有效地手段。作为家长,在课下可以抽出十几分钟的时间给孩子听写,长此以往,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会急速进步。

▊ 2、进入大量积累词汇的时期

语文学习中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三、四年级积累的关键仍然是词语,而且是大量的词语积累,词语作为语言的组合元素,要像繁复的零件一样存储于孩子的脑海中,它是孩子将来语言表达的根基材料。

大量词语的积累首先来源于课文,孩子们学习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非常熟悉,在此基础上积累词语,属于理解性积累,记起来容易而且可以记牢。

其次,词汇的积累来源于孩子丰富的课外阅读,这一块的积累体现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此,孩子需要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 3、进入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的瓶颈期

三、四年级的语文学习重点和难点进入了对文本的理解。对于这一点很多家长有深切的体会。这是一个艰难的瓶颈期,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对一篇文章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抓中心、中心词句、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等深层理解文本的能力都将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能力。

这也为五、六年级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会对文章进行精读、品读重点句段,引领孩子逐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操之过急,让孩子慢慢领悟消化。

▊ 4、背诵能力强

三、四年级的孩子背诵能力强,而且乐于背诵,这符合九岁左右孩子的年龄特点,背诵是积累语言的另一个重要而且有效地方法,所以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背诵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但是,学校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远远不能填饱孩子的肚子,并不是说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适合背诵的。

所以要为孩子增加一些经典篇目段落的背诵,希望能够通过每天的坚持背诵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同时又能积累丰富而精彩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经典古诗的背诵积累。

▊ 5、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孩子的学习不仅是要掌握知识本身,掌握学习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进入三、四年级后,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占据重要地位。

只有让孩子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孩子才能真正具备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堂中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学习方法,使孩子可以将能力迁移到课外。学习方法就是孩子们学习的金钥匙,它能让孩子们轻松自主地投入到学习。

孩子在每一个学段都有着不同的学习特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家长需要配合老师做什么

1.每天检查孩子作业

2.帮助孩子解决作业中的困难

3、重视背诵作业

4、重视回家听写作业,及时改错

5、重视预习作业,一定让孩子大声读课文

6、经常翻看孩子的语文书,通过语文书就能看出孩子课堂听课的情况

7、扩大阅读,加强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语文

关于生字词的学习

生字在课堂上主要讲难字、易错字、多音字,其它的都是原来学过的重新组合,所以没有二年级那么细致,要督促学生自觉预习和主动学习。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

2、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3、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4、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5、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如何指导小学三、四年级作文入门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既能形成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还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比较陌生。很多同学对作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 作文课上,急得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写出的作文,常常是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

那么如何引导三、四年级学生"作文入门"呢?以下几"多"十分重要。

▊ 1、多说

"说",即是把所见、所闻、所思表达于语言。能说者善写,培养学生好说的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我发现,平时不善说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往往也不能把要叙的事、要说的理,有条理、有中心地诉诸于文字。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缺乏说话的能力。

▊ 2、多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学生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多读,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让他们获得各种知识,加深生活体验,并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

课文是多读的起点,读好课文,揣摩作者的思路和语言表达,奠定基本的阅读量,由此扩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需要,去阅读报刊杂志和书籍,迈向多读的天地。

▊ 3、多写

作文活动是实践活动,学生写作技能的形成、写作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作文实践。因此,多练笔就成了整个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多写,可以促进观察思考锻炼思维的敏捷、严密和灵活,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眼看、耳听得来的"材料",直接贮藏在脑子里固然好,只是有些"材料"琐碎,容易忘掉,写作时暂时又想不起来、写不出来。

那就可以把平时得来的"材料",以写的形式保留下来。如遇到一件有意义的事,看到一个动人的场面,发现一种富有特色的神态,或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语言,都可以写下来。

这样不仅可以大量积累生活素材,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很多的练笔机会,为今后写文章时做到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 4、多改

作文修改是小学生作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作文写完后,要反复修改,力求文字精练、表意准确、语言生动。

▊ 5、多鼓励

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付出了一定的辛勤劳动,总希望别人对自己劳动的价值给予肯定与鼓励。家长、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做到少改多批,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学生的作文瑕瑜互见,家长、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优秀习作中的谴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中的"闪光点",更要发现差的习作中情感表达的"闪光点"。

实践证明,小学阶段的作文起步,只要坚持多说、多读、多写、多改、多鼓励,就能使小学三、四年级学生顺利跨进"作文大门",就能使学生在日后的作文道路上,任意驰骋、高奏欢歌。

三、四年级每天必做语文学习要求

▊ 一、 新课预习要求:

1、课文大声读3遍,直至读熟。

a.第一遍读,标上自然段序号,给文中的生字注上拼音,并画出生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

b.再读课文,练习大声读,注意自然停顿,达到正确、通顺;对不熟的段落反复练习朗读。

2、用红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a.田字格里的生字要求:在课文中圈出,并在生字旁写上拼音,部首,(一目了然的可以不写),组两个词。理解每个字的字义。

b.词语的词义要理解。(每课的新词可参照语文书的“词语表”, 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解决。)

3、默读课文,提出问题(至少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自行查找资料,可以通过想、问、查等方式先尝试解决疑问。

三、四年级语文预习能力应达到:

a. 独立识字的能力。

b 质疑的能力。

c. 查阅资料的能力

d.认真的预习习惯

▊ 二、旧课复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大声读课文一遍,然后把课文中圈的好词好句再读两遍。

2、认真读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拼音,部首,词语一遍,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

3、把课文主要内容复述给家长听,并说一说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项训练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写作很有帮助,家长们要坚持督促孩子说。(提示: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你读到哪句话时联想到了什么?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哪些句子?为什么?……)

▊ 三、作业要求:

1、拿出语文书和作业本,在必须完成“旧课复习要求”的基础上再打开作业本。

2、必须先把上次作业中的错误改正,再把正确的答案写3遍。

3、开始书写新的作业。要求:字迹工整、干净;正确率高。

4、作业完成后一定要认真检查。

▊ 四 、每天争取做到读课外书15分钟
望采纳祝你好运
第3个回答  2020-10-17
四年级的孩子刚刚有点成熟,长大正是叛逆期的开始,要正确的用心理疏导的方法,不要用强制的态度。生活中多跟他沟通,多跟他在一起学习生活。这样孩子会有一些心里话跟你说,就不用太多的发生隔阂,引导起来也会更好一些。不管发生什么事,不要总对孩子发脾气,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劝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