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题所述

一、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那就需要老师和家长都要注重孩子大脑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般情况下这个老师做的肯定要比家长普遍好一点,那就提醒家长,每次孩子问问题时,不要先告诉孩子答案,先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思维的一个锻炼,思考之后接受的答案一定记忆更加深刻。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思维。

二、还有有很多的小学生,自身思维也会比较活跃,经常会问一些为什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老师和家长都会觉得这样的小学生好烦,不愿意去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从而扼杀了孩子思维训练的很多机会。下次家长和老师再遇到此类问题,不妨反问孩子一句:你说为什么呢?完了不妨耐心的替孩子讲解已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三、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学习数学就是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个绝佳机会。对于家长来说,在放学之后或是节假日,多与孩子去探索一些比较抽象或是难懂的数学题,比如课后的附加题,很多时候都不去做。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题目其实设置的非常好。

四、多带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也就是他从来没去过的地方,时刻让孩子的大脑保持新鲜感、清静感,这样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当然也有利于为孩子思维的形成保持良好的基础状态。

五、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少不了让孩子学会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学会推理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先后逻辑。从而学会归纳总结自己的想法或者是看法。思考的过程和表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训练。

六、除了以上的方式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好的习惯都是小学生思维训练的养成过程。比如看动画片时关掉声音、闭着眼睛吃饭、记数字挑战、大声朗读都是一个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9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
①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
②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
③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
④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来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
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推导了,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的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三、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如: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感性材料之后,首先让学生说了计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整万数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柱,然后,又摆脱计算器,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个数,再让学生说出每个数中的“0”在什么位上和它的读法。这样,使学生用讨论的方法对比整万数与万以内数读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促进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应用题教学:果园里有梨树45棵,比桔树少9棵,桔树有多少棵?启发引导学生按下列要点讲清算理:根据哪个条件知道“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知谁求谁”梨树比桔树少9棵换成另外的说法,应该怎样叙述?要求桔树多少棵,实际是求比几多几的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对这些问题综合连贯的回答,小学生就能较准确地用口头表达算理,经过反复的讲练,不但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深化思维。
总之,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我们当今数学教学中必然趋向。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29
一、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实物直观或就地取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表现,语言表达不清,学生的思维往往是混乱的。在课堂上不但要教会学生听、看、想,关键还要培养学生会说。因此,在课堂上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使学生逐步达到思维有条理、说话有根据。通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教学中开展议论,启发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教学民主,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的形式成为探求知识的主人,在自学中找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思路更加开阔。
四、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操作是手与脑密切沟通的由内部思维活动转化为外部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中加强练习训练,深化学生思维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一系列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练习设计由较单一的练习到变式练习,循序渐进,让学生沿着一定的坡度逐步提高,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又有利于深化学生思维,真正学会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功夫下在课堂上,并且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3个回答  2020-09-29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好奇心是人对心意事物产生好奇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求知欲又称认识兴趣,她是好奇心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思维的基础是表象和想象,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想象是产生创造性成果的必要条件。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依托于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教师用多组织合作教、情景教学等,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形式。
开设具体的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过难或过易都不适合,唯有那些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适合的。
问题的条件、结果或方法开放,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品质。
问题设计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让学生既能熟练地解决那些课本上的结构性良好的问题,又善于处理生活中的那些结构性不良的问题。
第4个回答  2020-09-29
第一.学用举一反三的方法:
即要求学生根据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尽可能多地说出同类事物,使学生由具体的个别事物扩展到一般的同类事物。比如像五年级数学里有一个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在课堂上学了可能只是记住它的计算方法,要想真的掌握得牢固,可让他们到校外去亲自测量,计算一下路边那些标牌的面积。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对于面积的计算更能掌握。

第二.学会分类的方法
即要求学生根据事物的特征,如形态、用途、颜色等,将事物分类。这种训练在校内就可以完成,因为每个学校基本上都得有绿化,那就可以亲自带他们到树下对看到的树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就悄无声息的进行了思维训练。

第三.学用比较的方法
即要求学生比较事物的异同,诸如利用家具,要求学生比较桌子、椅子、床的异同等。在美术课上也可以出现两个相同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这即上了美术课,又让学生思考了。

第四.学用"头脑风暴”的方法
即要求学生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说出某一事物用途时,能一题多解、一物多用,尽可能地多想出一些方法来丰富思维的广度,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