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真的么?

如题所述

在丰富的史料文献记录支撑下,如今仍要质疑两起屠杀事件的真伪,实在是有点“庸人自扰”了。

咱们先看看扬州十日的历史背景。

1645年,入关后的大清国皇叔,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开始马不停蹄的南征。

起初,满清大军还算顺利,但是到了扬州,竟然遇到了一块硬骨头——史可法

绝境之中,扬州城全体军民多次拒绝了满清的劝降,坚持死战。

从4月18日一直打到了5月20日,下了血本儿,损失惨重的多铎才最终拿下了扬州城。史可法壮烈就义。

扬州之战是多铎在南征途中打的最费劲的一场战役。期间还阵亡了三个贵族将领、一个贝勒。出于极端报复心理,多铎决定放纵自己的人马,大肆屠杀。

按照当年一些史料的记载,在10天的屠杀中,至少有60-80万人遇难。

再看嘉定三屠。

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就是满清著名的“剃发令”。

早前,清军占领南京后,曾经出台过政令: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也就是说,在当年的满清看来,剃发算是个“特权”,不受待见之人主动剃发表忠心还会被“唾骂”,普通小老百姓并不属于强制剃发的群体。

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成了全民强制性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1645年5月,原本已经同意清军“接管”的嘉定县(今上海嘉定区)民众,为了抵制“剃发令”,在乡绅侯峒曾、黄淳耀的带领下,自发组成乡兵,起义反清。

整个嘉定起义共维持了两个月,历经大小战斗几十次。

跟多铎一样,清军吴淞总兵李成栋也是费了老大劲,损兵折将惨重,才攻入的嘉定城。进而出于同样的报复心理,对嘉定民众大开杀戒,一天之内,死者的尸体就堵塞了河流,大约有三万多人遇害。

然而,在李成栋的队伍离开后不久,幸存的嘉定人又在一名唤作朱瑛的义士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共两千多人。他们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反屠杀运动,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廷过来接管的大小官吏数百人。

这时,还没走太远的李成栋大军又回杀到嘉定城里,再次进行无差别的大屠杀,并放火焚城,这是嘉定的“第二屠”。

到这儿,事儿还没完。二十多天后,一位名叫吴之番的南明将领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

之后,仍然没走太远的李成栋大军再次压境,把吴之番及其部队全部砍杀殆尽,又顺势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

以上就是大约致使十多万人遇害的“嘉定三屠”。

因为和“扬州十日”为同一时期,相邻地域发生的屠杀惨案,所以,两个事件一直被并称,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另外需要说的是,这位眼都不眨一下,就向汉族群众下了狠手的李成栋,原本是个明朝降将。因为在清军南征过程中表现踊跃,被任命为广东提督。

接着,情节又开始反转,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在对大明怀有异常“执念”的爱妾赵氏“挥剑自刎”的刺激下,大清广东提督李成栋竟然又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重新效忠败走广西的南明王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7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当然是真的,在史可法守卫扬州失败后,扬州百姓无差别遭受屠杀。
第2个回答  2020-11-17
是真的。这两件事件都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发生,清军入关后由于没有军纪的约束,导致士兵们一路烧杀抢掠。
第3个回答  2020-11-20
是真的,因为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都有着历史的正确记载,所以应该是真的。
第4个回答  2020-11-17
这当然都是真实事件,都有历史记载并且有资料佐证的。扬州十日讲的是南明史可法率军抵抗清军失败被报复;嘉定三屠则是清军攻入嘉定屠城三次。两个事件都是说的清顺治年间入关造下的无边杀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