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被吴国打败后,秦国出兵相助,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为何失败?

如题所述

吴国吞楚,其实大有“蛇吞象”的意思。但在春秋之时,还真就差点吞成功了!因为吴国当时,上有一代雄主阖闾,下有兵法大家孙子和出色的统帅伍子胥!这堪称是春秋时期,一个完美的铁三角!没有发威之前,吴国依靠“疲楚误楚”的战术,搅得楚国逐渐失去了防备,吴国趁此机会发动了灭楚之战。这一战,可谓是直接改变了春秋时期,延续了上百年的“晋朝争霸”格局,把楚国给打下去了!

在吴国取得胜利后,首先伍子胥就失去了应有的理智。毕竟他本是楚将,由于楚王昏庸,杀了他父亲和哥哥,这才导致伍子胥投吴。故而灭楚之战中,由于夹杂了伍子胥刻骨仇恨,虽一方面导致了伍子胥全力以赴,但另一方面也就造成了,当打败楚国后,伍子胥的心态失衡,如他掘墓挖出楚王尸身鞭打等。然后他又提议,攻击郑国。因为郑国也曾经轻慢和得罪过他。

由于郑国地理位置非常关键,是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若干掉了郑国,就意味着吴国称雄了!所以吴王同意,伍子胥分兵去攻打郑国。但他们都忽略了,郑国背后就是北方霸主晋国。吴国灭掉楚国,就够惊爆眼球了,若再干掉郑国,你若是晋国的国君,你会答应?所以,吴国伐郑之战,一点也不顺利。

几乎在同时,楚国的申包胥却已经早到了秦国,开始求秦王发兵复楚——这就是著名的申包胥哭秦庭,七天七夜,双目滴血。最终感动了秦王——其实,笔者更愿意相信,秦王是进行完了评估后,才同意的!即,秦王认为一个新兴,且处于上升期的强大吴国,不如已经衰退的楚国,更符合秦国利益。所以秦王派兵复楚,打了吴国一个措手不及。

比如在稷之战时,吴王阖闾也被秦楚(残余)联军给打伤了!跟着秦楚联军根本不给吴军休息机会,又再次打败了吴王的弟弟夫概。哪料就在这时,夫概发现哥哥阖闾,也身负重伤,于是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哥哥活不成了!于是夫概率部跑回吴国,自立为吴王。 

听闻这个消息后,阖闾不得不带着伤回家救火,于是就又分走了一彪精兵。如此一来,哪怕伍子胥回救跟孙武联兵了,其兵力也完全处于下风。故而此刻,两人想全力先保住楚国都城。哪料秦楚联军却趁胜而来,再次击败了已经失去斗志的吴军,哪怕这一战,有孙武和伍子胥,也没抵挡住!故而,楚国得以复国!

所以,概括说来秦败吴,是抓住了吴国战略失误,更有意外事件掣肘。但不论怎样,这一战让吴国威震春秋时期,为后来的吴王夫差争霸中原,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1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战,百家争鸣,一个又一个的国家不断的兴盛又衰弱,在春秋时期上演了一篇不一样的史诗战歌。各国纷争,无不在为了土地权势相互征伐,大国乱战随处可见,然而,乱世出英豪,正是因为乱世,才有了这些有才之人的发挥的余地。

大争之世豪杰辈出,张仪,苏秦,孙膑,孙武等等英豪相继出山,以众生为棋子,在天下这个巨大的棋盘之上进行着旷世的对决。而一旦一个国家能够得到一位真正的大才的扶持,崛起就必定不算太远,例如管仲与齐恒公,商鞅与秦孝公等等。

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这些英杰一个个独领风骚,大放异彩。在吴王阖闾时期,更是依靠着兵圣孙武以及伍子胥等人,攻破楚国得国都,使得楚国的君主都不得不弃城而逃,创造出了春秋时期以弱国攻占强国的先例,不可谓不强大。

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奔随。而吴兵遂入郢。——《史记》
不过在后来楚国求救于秦国,吴国却最终战败了,不得不选择撤退。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感到奇怪,当时吴国明明携大胜之势,兵锋正盛,更有着孙武以及伍子胥这样的大才,为何终究没能延续锋芒呢?
一、大肆屠城,军纪败坏,顿失民心

楚国强而吴国弱但是因为楚国发生了内乱,政治形势一片混乱,所以这给了吴国可趁之机。然而,楚国毕竟是大国,在春秋时代,人们对于乡土观念以及国家观念看的非常的重要,出门在外,往往同乡甚至是同国的人显得更加的亲近。

所以,在先天上,吴人与楚人就处在了对立面。对于吴人来说,楚人是他们的手下败将,是俘虏。然而对于楚人而言,吴人则是破坏他们家园的敌人。只是因为一时不备,才被吴军侵占,所以双方有着不可调节的矛盾。

然而此时吴军的统帅阖闾没有意识到这种矛盾,本来吴军就是孤军潜入楚国,处在四面无援的方面。对于这些楚人百姓,应该主要以安抚为主,这样才能够让吴人所占领的楚人城池变得安慰。这也是古代对战,大军每占领一处城池,就发榜安抚民众的原因之一。毕竟只有民心安抚好了,大军长久驻扎才能无后顾之忧。
然而吴国的大军进攻到了楚国都城郢都之后,从吴国君王阖闾开始,上到大臣,下到士卒,都开始放纵起来,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伍子胥更是因为自己的私人恩怨,甚至鞭尸于楚国先王。

这一系列的种种行为天怒人怨,使得楚国百姓怒火滔天,本来吴国军队就属于孤军深入,没有援军,不仅不安抚楚民,反而大肆的屠城,使得楚国上下所有人都充满愤怒,所以在楚军与吴国军队的战斗中,楚军则更加顽抗,给吴国军队造成了剧烈的打击。

这样军纪败坏的军队,尽管暂时占据楚国都城,但是却只是武力占据,反而使得所有的楚人同仇敌忾,变得更加团结起来。
二、目光短浅,错失良机

最初的阖闾在进攻楚国的问题上,积极的采取了孙武伍子胥的建议,然而楚国毕竟是大国,虽然被吴国攻占了国都,但是这些楚国的大臣们甚至于楚国的君王仍然存在,也就相当于楚国的政治基础,统治阶层还保持完整。

随着这些楚国统治阶层的逃亡,尽管阖闾攻占了楚国国都,但是这些人只要还在,楚国的抵抗势力就有了主心,这对于吴国而言,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这个时候吴国本应该乘胜追击,将楚王等统治阶层一网打尽。

然而吴国上下却忽视了这个问题,来到楚国的国都以后,迅速的被楚国国都的繁华迷乱了双眼,阖闾忙着享受楚王的后宫,大臣们士卒们忙着抢夺财物,奸淫妇女。没有人再去考虑这个问题,这也就使得楚国自此有了喘息之机。

当时吴国不仅不继续进攻楚国,反而这个时候还妄图扩大战果,分兵去进攻郑国,结果因为伍子胥的原因,攻打郑国也没有成功,使得良机错失。
而与此同时,在粮草补给上,楚国疆域广大,能够充分补给;而吴国的军队却是一直靠的后方的粮草补给,由于吴国不断推进,战线的不断拉长,使得吴军出现补给困难现象,粮食上出现短缺。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了粮草,对于一支军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此,两者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

正是因为吴国上下的目光短浅,使得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并不完美,并且吴国上下全部出马进攻楚国,却在楚国都城耽误了太长时间,虽然吴国打败了楚国,但是却因为错失良机,使得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复国。

三、包胥之哭,援军到来
正是因为吴国上下的目光短浅,给了楚国上下喘息之机,于是就有了求援的机会。这个时候秦国成为了楚国的救命稻草。并且因为当时秦国君王秦哀公是当时楚国国君的外公,所以秦楚两国相处的是比较和谐的。

于是,趁着吴军占据都城的这段时间,楚王派遣申包胥向秦国求援。然而春秋无义战,尽管秦楚两国有着亲戚关系,但是无端的招惹吴国这样一个可以将楚国打的崩溃的强国,秦国没有一点好处肯定是不会出兵相助的。
于是,秦国上下开始推脱,趁机索要好处。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申包胥之哭的故事,显现出了申包胥的忠义。申包胥连续哭了七天七夜,只为请求秦国出兵援助。

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
后来秦楚两国商量好了条款之后,秦国迅速的出兵援助楚国。有了秦军的加入,再加上吴军对于楚人的侵略,楚国上下对于吴军的反抗因为秦国这支生力军的加入而变得更加高涨。

除了正面战争之外,吴国的后方也变得不安稳起来。由于夫概与秦军战斗的失败,由于担心受到处罚,所以夫概抢先回到国内,趁机作乱。

俗话说国无主不稳,正是因为阖闾的长期离开,使得吴国内部有心之人起了别样的心思,于是当夫概叛乱的时候,在吴国上下掀起了很大的声势。

这个时候假如阖闾不立马返回国内,稳定叛乱,那么假如夫概一旦地位彻底的稳固下来,他们这一支在外征战的军队就没有了援军以及补给,所以阖闾不得不放弃继续对楚国的征战,选择返回国内。

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史记》
同时,趁阖闾战争之际,越国对于吴国也起了暗中偷袭的心思,趁着吴国远征之际,越国派遣兵马进攻吴国。外有楚军秦军的反抗,内有叛乱,又有越国的趁机偷袭,吴国看似进攻楚国是大胜,但是在这场胜利下,却有着层层的凶险。

总结

内有叛乱,外有敌军,又不得民心,就算有着孙武伍子胥这样的英杰,吴国在不占地利不占人和的情况下又怎能取得胜利。于是,最终阖闾只能选择无奈退兵,选择回国稳固后方。


第2个回答  2020-07-25
这个问题孙子在孙子兵法里说过了,只是没有人注意。孙子兵法《火攻篇》曰:故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之曰费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打了胜仗,取得了胜利,而不巩固胜利成果的,则很危险,就叫作财耗师老的“费留”。楚国被打败后,不整饬军纪,官兵上下骄奢淫逸,抢夺楚国百姓财产,奸淫贵族上层的妻女,行禽兽之事,最终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加上秦国军队的援助,“上下同欲者胜”。吴王的弟弟夫概国内起兵夺权,在内外交困下,吴军只好撤退了。所以吴国最终被打败了。
第3个回答  2020-07-14
主要还是因为吴国内部发生了叛乱,而且阖闾目光短浅,错过了攻打楚国的最好时机。
第4个回答  2020-07-26
三万对阵20万,就算赢,也得有伤亡。楚国实力雄厚,又有秦国相助。攻打远道而来的吴国不是问题。另外,柏举之战后,吴国内部矛盾出现,孙武从此不知所踪。战力必然下降不少,此三万已非彼三万。战败不奇怪。后期夫差执政,内部矛盾解决,楚国依旧不敢跟吴国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