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么翻译成现代文?

这是作业 帮下忙 谢了

第1个回答  2009-10-02
字字对应,词不离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14
1、保留法
在文言文中,我们应将专有名词、国号、地名、人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元封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记承天寺夜游》
“元封”是年号,我们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聂政刺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聂政”,“韩傀”都是人名,翻译的时候保留不变。
2、补充法
古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充省略的成分。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村人)看到渔人,竟大为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就有人邀请(渔人)到他家去,摆酒杀鸡,热情招待他。
省略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删除法
古汉语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里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按照现代汉语规律在这里不用虚词,可以删略不译,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如谦敬副词,某些连词,语气助词,以及用在主谓短语取消独立性的“之”等。
“徒属皆曰:‘敬爱命’”。(《史记·陈涉世家》)
——伙伴们同声说:“听从您的命令”。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
“敬”表示谦敬副词,可以省略不译,“之”放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独立性,可以删略不译。
4、替换法(又名改易法)
词语替换:古汉语中某些特殊用法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就采用意思大致相同的词语来翻译,叫词语替换。例如:
“孝公既设,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用遗策”(《过秦论》)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了先人的基业,照用先人传下来的国策。
句子替换:古代汉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句式,可变换为现代汉语来表示其特殊意义的相应句式。
5、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他们互相*近的两个膝盖,都隐没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曹操与袁绍相比。
6、灵活法
词类的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遇到活用词时,我们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意义。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
“法”本义为法律,名词,这里应译为按照法律,名词作状语。
7、意译法
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作严格要求,只要求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
——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意译)
这里我们应选择意译,这样意思更为明确。
文言文翻译,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我们应掌握一套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望大家能从中受益。最后,我把这七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概括为一首歌——古文今译歌:
词语句法相对应,保持原貌最适应。
若遇词语难对应,可用意译来改易。
成分省略须增补,无义词义可删去。
句法语序古今异,据今调整莫硬译。
专门用语宜保留,既信且达好今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