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风流才子的李叔同,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一代高僧的?

如题所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曲《送别》唱到今天,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这首名歌的曲作者,是美国音乐家福斯特;而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一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有一回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李叔同和好友夏丏尊居士出门躲避,到湖心亭喝茶。夏丏尊对李叔同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李叔同觉得很有意思。  1916年一天,因看到日本杂志介绍用“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李叔同趁着学校假期,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实践。住在寺中时,李叔同常与寺中僧人畅谈,寺中的素食,他也吃得很习惯。在虎跑寺住了半个多月后,感觉不错。回到学校以后,依旧按照寺庙的日常饮食习惯来。  据丰子恺回忆,李叔同常常找儒学大家马一浮先生请教,自己跟在一旁时全然听不懂他们的谈话 , 受马一浮的熏陶,于佛教“渐有所悟”。两年后的农历七月,李叔同告别好友、门生和妻子,在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法号弘一。

1918年农历7月13日这天,李叔同最后一次以世俗中人的身份,走在通往校门的林荫路上,从这里离开,结束了世俗生活,遁入佛门,法名演音,法号弘一。李先生的突然出家,在学校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李叔同没有正面解释过自己出家的原因,无论是在叔同旧日的挚交好友,还是他的日籍夫人看来,这个转变都有点“不可捉摸”。众说纷纭中,丰子恺的解释较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弘一最终以苦行僧终其一生。他将失传700余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拾起,清苦修行。

  20世纪的中国佛教界,有四位大师的名字同放光辉,他们是虚云、弘一、太虚、印光,弘一大师最终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李叔同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小生像个小生,起大面又很像个大面,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于他性格上的一大特点,“认真”的缘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2
叔同前半迷自性
弘一觉悟魂自醒
智慧第一真佛子
宇宙真理他悟懂
第2个回答  2020-07-11
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师,为什么要出家呢,据说是为了斩断尘缘,因为辛亥革命,他的家产受到了重创,随后辛亥革命结束军阀混战,李叔同看不惯混乱的现实生活,便决心出家。
第3个回答  2020-07-11
幼年丧父,青年失母的他,本来就对这个世界少了点期望。后来时局动荡,他本人也感到万分迷茫,于是决定出家找寻心得感悟。
第4个回答  2020-07-11
年龄的增大,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不一样,风流才子看破红尘便成了高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