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一位曾被林语堂、张爱玲等大家所公认的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人,没有之一。他青年时是个进出名场、放荡无羁的风流才子,但后半生却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是什么使他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至少在中国近百年以来的文化历史中,李叔同都是学术界所认同的不可多得的文化奇才,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还是首位把国外的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中国的先驱者,并且因为其通音律、擅书法、工诗词、精金石等才能闻名世界。
如今家喻户晓的《送别》就是其做的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不忍离去。他天资聪颖,在任何方面只要稍稍努力,都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留学海外,结识众多好友,但是懂得越多,越能发觉自己内心里的空虚,他再也找不到令自己欢愉的事了,直至他重逢了佛法,他深知佛法的深奥隐秘。也许正是因为其的神秘吸引了他吧,吸引了这位人间奇才,以至他抛妻弃子,毅然昄依佛门。其实,更多地是因为他对世事无常,人生变迁的无奈,然而现实里他的抱负理想又不能实现,以导致他看破了红尘,只好从佛法里寻求自我,找到自我价值,所以他才回归到博大精深的佛学了吧。
毅然空门后,他潜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教以普渡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