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怎么收复的台湾呢?

如题所述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圣祖仁皇帝康熙采纳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建议,派遣水师提督施琅发兵台湾,澎湖大战获得全胜,迫使台湾当局投降,设立县,府,巡道,并派兵驻守,实现了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收复背景

政治背景 朝廷方面,内部铲除了鳌拜,平定了三藩,皇权实现了稳固;外部准格尔葛尔丹不断壮大东进,沙俄蠢蠢欲动不断南侵,要想稳定边疆,消除隐患,需要平定东南沿海,以免南北受敌,相互掣肘,分散兵力。台湾方面,郑经病死其子郑克塽继位,统治内部不和,内讧不息,政权不稳。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收复台湾时机成熟。

经济背景 废止圈地,使更多的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鼓励垦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兴修水利,增加了良田亩数;减少徭役赋税,推动经济发展。国家税收由此不断增加,物质基础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军事背景 陆军方面拥有一直精锐骑兵的八旗部队,水师方面恢复福建水师建制,拥有训练有素的水军两万余人,精良战船二百多艘。康熙皇帝任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整顿军务,练兵选将,督造战舰,探测航道,侦查东南沿海情况。为收复台湾做好了充分的军事准备。

收复过程

一方面,坚持22年的和谈,希望以和平谈判的方式收复台湾。

一方面,迫不得以,诉诸武力,迫使台湾接受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实现国家统一。

康熙二十二年

,即公元1683年,6月14日,施琅率领福建水师,直逼澎湖。

6月22日,取得大胜,攻破澎湖,大败郑军主力,击毁对方战舰一百五十多艘,伤亡对方一万两千余人,浮尸遍海,俘虏五千多人,主帅刘国轩仓惶逃回台湾。同时,福建总督姚启圣满载米帛金银,发给降卒,遣返回家。康熙圣谕,妥善安抚。

严禁在澎湖台海杀虏,优先俘虏,宽大投诚——《安抚输诚示》

施琅不计家仇,向郑军表示,断不报仇。朝廷继续与郑氏展开和谈。

7月5日,郑氏全面接受和谈条件。

7月13日,施琅按照和谈条款,登陆台湾岛,全面接收台湾,澎湖,金门,马祖。郑氏人等得到妥善安置。

公元1684年,设立台湾府,设立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派兵驻守。台湾收复,国家统一。

收复意义

对中国政治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家得到了统一,“和谈”值得后世深思和借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