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围区含油气盆地特征

如题所述

(一)泰国湾、马来、礼乐等盆地

泰国的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泰国湾盆地和安达曼海的Mergui盆地,其主要资源是天然气和凝析油,原油不多。泰国湾盆地是由晚白垩世开始发育的裂谷盆地,主要地层为古近-新近系的陆相、浅海相砂泥岩和煤层,主要烃源岩可能是煤系地层。虽然古近新近系盆地中盛产腐殖型和混合型干酪根,但因成熟度较低,目前仍以产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期为上新世至近代。泰国湾盆地主要储层为中新统砂岩,其次为二叠系裂缝性白云岩。

马来西亚几乎所有的原油都来自于海洋油田。马来西亚大陆架分成3个生产盆地:西部的马来盆地和东部的沙捞越与沙巴盆地。马来盆地占大部分石油储量,其烃源岩发育情况见表5-11。在马来半岛的Johor State(柔佛州)三叠系同样具有较好的源岩潜力。Semantan组和Gemas组样品表现为差—中等TOC(0.24%~4.31%),高成熟度(反射系数>2.7%)。而在Bukit Batu Tiban附近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油苗。

表5-11 马来盆地烃源岩特征

沙捞越邦侏罗系—白垩系油气严重不足(表5-12)。

礼乐盆地Sampaguita-l井有机质总含量较高,并已达到成熟,生油岩干酪根类型均为Ⅲ型,以生气为主。钻遇的油气产自下白垩统及中始新统。近年来在深水区也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如巴拉望近海水深864m的Malampaya油田和水深350m的 Linapacan油田。

表5-12 沙捞越邦烃源岩特征

(据郝沪军等,2001;魏喜等,2005)

(二)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地区

南海围区中生界油气主要在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有所发现,而其他地区相对发现不足(图5-34)。

图5-34 澳大利亚西北及东爪哇的中生界大型气田分布

1.苏门答腊油气区

苏门答腊是印度尼西亚最主要的产油区,面积20.8×104km2,包括如下盆地:

1)北苏门答腊盆地,面积8×104km2,有几排基本平行盆地轴向的背斜带,古近系覆盖在基岩上,为夹有碳酸盐岩的云母石英砂岩,新近系由海侵页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变为海退相砂、页岩,最后是湖泊和陆相沉积。油田以多套砂岩产层的断层背斜圈闭为主,也有少量碳酸盐岩油田。

2)中苏门答腊盆地,由北西向的凹陷和地堑构成,面积5×104km2。沉积岩厚度只有2750m,却是长期高产油气盆地,主要是由于6℃/100m的高地温梯度弥补了沉积岩厚度薄的缺点。1973年产油量占其全国总产量的60%。产油层主要是中新统海侵砂岩,上覆中—上新统海退的产气砂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8%,渗透率为1×10-3μm2,油田主要为背斜圈闭。该盆地含有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米纳斯油田、杜里油田和高产的贝卡萨普油田。

3)南苏门答腊盆地,与中苏门答腊盆地相似,中间被蒂加普卢隆起分隔,东南部以楠榜隆起为界,面积7.8×104km2。油气一般产于渐新统至上新统的海侵砂岩和上部海退砂岩,个别为台地碳酸盐岩储层。含油砂层多达52个,孔隙度为20%~30%,渗透率250×10-3μm2,生油层主要是中新统页岩。盆地内有油田70个,成群分布在复背斜带上,大部分属背斜圈闭油田。

2.爪哇油气区

南界为爪哇火山弧,北部为巽他大陆架,基底断裂发育。古近-新近系在南部厚达7600m,向大陆架逐渐变为1000~3000m。由北东-南西向的卡里蒙爪哇弧形拱起分成两大盆地。该区是印度尼西亚第三大油气区。

西北爪哇盆地,面积22×104km2。基底为前古近纪浅变质岩和白垩纪岩浆岩,断裂纵横交错。盆地内有渐新统凝灰岩、角砾岩、砂岩,中新统礁灰岩和砂岩等多种类型储层。产层平均孔隙度为18%~27%。目前已有20多个油气田,只有4个在陆上,其他都在海上,盆地内有重要的贾蒂巴朗火山岩油田。

东北爪哇盆地,北部经大陆架与东加里曼丹的一些盆地相连。陆地部分有东西向断裂,海上有北东向断裂。盆地分为3个较大的构造单元。产层为中、上新统砂岩和石灰岩。油田分布在复背斜带上。泗水及炽布油田的储层以中新统至上新统海退碎屑岩为主。近年在海上的中新统碳酸盐岩和砂岩中发现了油气。

3.东加里曼丹油气区

东加里曼丹是印度尼西亚第二大产油区,位于加里曼丹地块以东。默腊土斯隆起以西为巴里托盆地,以东为打拉根、库特和塞布库盆地。打拉根盆地的南北分别以曼卡利哈隆起和沙巴的马格达雷那山为界,东为苏拉威西海,西为加里曼丹地块。基底断裂沉陷形成盆地。从始新世开始发育海侵和海退碎屑岩夹石灰岩。油田位于盆地西侧的打拉根岛和崩尤岛上,均为大型穹窿构造,储层为上新统的砂岩和砾岩。已发现4个背斜圈闭油田。库特盆地为望加锡海峡扩张断陷形成的三角洲盆地。西为加里曼丹地块,东为望加锡深海槽,南为帕特诺斯特隆起,面积10×104km2。产层主要是中、上新统三角洲和海退砂岩。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油田阿塔卡有34个含油砂层,孔隙度达35%,渗透率为(4~5)×10-3μm2。汉迪尔油田的油层总厚达200m。该盆地现已发现20多个油气田,它们呈近于平行的两带分布,北东向延伸约350km。巴里托盆地位于默腊土斯隆起与加里曼丹地块之间,有始新世到更新世沉积。西部地区厚度小于1500m,向东靠近默腊土斯隆起地层加厚7000m,褶皱强烈、断层发育。在过渡带上发现了丹容油田,产层为始新统和上新统砂岩,属背斜圈闭。近年在东加里曼丹近海发现的Seno油田位于约985m的深水区,估算储量为(2.1~7.2)×108桶(油当量)。

4.东部油气区

萨拉瓦提盆地位于伊里安中央山脉南侧,面积近10×104km2。储层主要是中新统礁灰岩和孔隙性碎屑灰岩,平均孔隙度为19%~30%。现已发现15个油气田。斯兰盆地是印度尼西亚最小的盆地,上新统—更新统发育,厚度在3000m以上。已发现的3个油田分布在岛的东北岸,产层为上新统近岸砂岩,深度只有100~255m,图5-35展示萨拉瓦提盆地新生界之下为白垩纪砂岩和火山岩。

图5-36展示了萨拉瓦提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其中白垩系Kembelangan组和三叠系Tipuma组是砂页岩地层,它们均为烃源岩层,处于成熟阶段。石炭-二叠系Alfam组也是烃源岩地层,同样处于成熟阶段。

图5-35 穿萨拉瓦提盆地的SW-NE向横剖面(A—A´)

图5-36 萨拉瓦提盆地地层

5.澳大利亚西北陆架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发育有一系列北东向的盆地(图5-37),发育有中生代地层并含有油气资源,泥岩为烃源岩层(表5-13),砂岩和少量碳酸盐岩为储层(表5-14)。

图5-37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含油气盆地

(据冯杨伟等,2012,修改)

表5-13 澳大利亚含油气盆地烃源岩特征

盆地发育的中生代地层系列较完整(图5-38),与下伏二叠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三叠系、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大约相当于阿普特期末)主要发育陆源碎屑岩,为泥岩和砂岩地层。泥岩为烃源岩层,砂岩为储集层,其中三叠系和侏罗系的砂岩储集层为气层,下白垩统砂岩储层为油层。总体来看,该套碎屑岩沉积充填系列显示为自生自储型生储盖组合。自晚白垩世(大约相当于阿尔布期)开始,一直至新近纪,盆地发育碳酸盐沉积,但目前未发现油气显示。

从盆地的发育机制来看,三叠纪盆地属于克拉通盆地,而侏罗纪—早白垩世为裂谷盆地,自晚白垩世转化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表5-14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含油气盆地储层特征

图5-38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地层柱状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