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测试仪怎么使用?

如题所述

现代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力系统运行和管理的可靠性、高效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微机继电测试仪也不断升级,继电保护人员的测试工作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微课堂讲解的就是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是如何使用和操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1-03
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运用在电流继电器测试、欠电压继电器测试、过电压继电器测试等试验,对于初次使用这款仪器的工作者,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怎么使用呢?今天在下面给大家介绍下怎么使用我们的这款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希望对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哦。
1、在进行过电流继电器测试:
采用“交流试验”程序,当继电器动作小于35A的时候,可以选用一相电流用作变量,选定合适的电流步长,采用自动或手动方式进行试验的时候,其中,手动方式可以用作测量返回值,自动方式只能用作测试动作值;接线方式是将测试仪的电流接入继电器电流线圈,将继电器常开接点接入测试仪的任意一路。
2、在进行欠电压继电器测试:
欠电压继电器又叫低电压继电器,通常只有常闭接点,该接点打开表示继电保护测试仪动作,可以选择比较高的电压值,然后按一定步长降低电压,直到继电器动作,我们选择的程序是“交流程序“,采用手动方式进行试验,先输出电压值,由于是常闭接点,屏幕上面会显示动作时间,此时电压值并没有切除,我们需要手动选择鼠标,降低电压直到屏幕上面会显示时间,此时表示继电器常闭接点已打开,相当于继电器返回。
3、在进行过电压继电器测试:
选定电压步长和电压初始值,采用自动或者是手动方式来进行电压变化,直到继电器动作,可以测出动作电压和动作时间值,当被继电器的额定电压大于120V的时候,可以采用两相电压进行测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2-20
  继电保护测试仪

  一、接线说明

  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的面板上的黄绿黑线端子是连接仪器的电压输出端,面板的背面有直流输出和电源连接,电源插孔旁边有一个接地插孔,方便测试者将设备进行接地,仪器接通后,开机,根据线圈的颜色不同,连接对应颜色的接线端子,黑色线圈插入仪器电流输出黑色插孔,另一头连接继电器。其它颜色同样的方式按照对应的参数和颜色做好相应的接线操作。接着用万用表对接线进行测试是否接线成功。

  二:操作演示

  根据自己接线端的电流相来调节电流幅值,幅值步长,单相测试不用设置相位,其他相位测试需要调节相位,之后设定好相位步长,将试验类型调整至自己的试验类型开始试验,试验中听到“铃~”则将按钮旋转至“停”,然后得出测试动作时间。如果需要将测试时间增加,调整幅值步长即可。

  三:测试记录

  在界面的左下角会显示当前状态下的线电压以及电压、电流的零序,正序,和负序分量,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监控到线电压的变化情况,这个窗口可以利于试验人员观察保护动作时各序分量和线电压的值,便于不同需要的时候去记录保护的动作值。

  四: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的输出检测

  将界面回到交流试验的参数设定界面,同样先设定电压幅值,步长等参数,然后用万用表表头测试操作界面的电压输出,随即将电流幅值调整好,万用表打到交流档,用万用表表头插到面板的电流输出,观察万用表是否和仪器上的电流一致,完成测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5-12
输入电压、电流的有效值后,按“确认”键或者是鼠标点至其他的位置,电压的默认单位是V,电流的单位是A,设置相位的时候,可以一键输入-180-360°范围内的任意角度,如果写入的角度超出以上的范围的时候,系统会自动转换到这个范围内,在矢量图窗口中能实时观察到所设置的各个交流量向量的大小和方向的效果图。

交流电压单相输出120V,当需要输出更高电压的时候,可以将任意电路串联使用,它们的幅度值可不同,但是相位却是反的方向。若要输出更大电流,可将多路电流并联使用,并联使用时各相的相位应相同。采用大电流输出时,应尽量用较粗、较短的导线,并且输出的时间尽可能短。
“上限”那栏是设定各相大容许输出的有效值。实验时要是害怕某相会不慎输出很大而损坏继电器,可以为该相设一“上限值”,则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该相将永远不会超出极限,可确保继电器安全。“上限值”在系统软件出厂的默认值是电流电压的大输出幅值。

在界面的左下角显示当前状态的线电压以及电流的零序、正序和负序分量,通过这个窗口,不仅可以实时监控线电压的变化情况,这部分的数值是完全根据上面所给的各相分量的当前值计算出来的,不能设置,便于根据不同需要来记录保护的动作值,比如说,做低电压的时候如果保护定值给的是线电压,那么保护动作时不但可以从上面很直观的看到保护动作时的相电压的值,而且可以从这个窗口直接读取线电压的值,而不需要试验人员的自行计算。

继电保护测试仪给我们的电力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之处,所以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去知道怎么操作以及怎么去维护仪器,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