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远庖厨是不是伪善

如题所述

当然不是。这句话很多人往往无法理解,明明装模作样地远离了,杀好之后干嘛又来吃呢?人们往往这样想,所以很容易就会认为这是伪善,其实大错特错。你要明白他为什么要远离,为什么后来又会来吃,其实两者从来都不矛盾。
所谓“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故君子远庖厨,看到动物在被宰杀之前的挣扎和哀鸣,有道德的人会心生怜悯,不忍再下手,既然不忍心,那就远离吧。但我可怜你,不代表别人也可怜你,但我也只能管得住我自己。
那为什么别人杀了你又来吃?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老虎吃狐狸,狐狸吃兔子,这是天道,没有善恶之分,人吃其他动物也一样,这也是天道,并没有什么善恶的区别,所以看到成品并不会有什么不安,因为那是食物。不忍心不代表不杀,更不代表杀了也不吃,因为自然界的食物链就是这样,这和善恶没有关系,又何来伪善之说?
但动物还在活蹦乱跳的时候,性质却不一样。很多人在杀鸡杀鸭的时候根本从来都不会去在意鸡鸭的挣扎哀鸣,甚至觉得很开心很兴奋,但有道德的人在宰杀动物之前却很难过,他不忍心,因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这是一种仁慈,一种善良,一种难得的美德。君子远庖厨,不仅不是伪善,恰恰是因为他发自内心真正的善,所以才远离。
一个人为了果腹而宰杀鸡鸭,这无可厚非;但为了取乐而虐杀鸡鸭,那便是道德问题,同样是杀,前者无关善恶,后者却是真的恶!
总之一句话,在杀之前,你要看他为什么杀,为什么不杀,这或有善恶之分;但在吃的时候并没有善恶之别,因为大家都要活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我想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君子远庖厨。这句话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在传统礼制中,干脆把它确立为一条行为规范:“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

对此,历来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虚伪,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仁道。平心而论,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
“虚伪论”符合常人的观感:既然不忍杀生,就不要吃肉。又要满足口腹之欲,又不忍看到动物死亡的痛苦,远离杀生现场而使自己吃得心安理得,这不是虚伪是什么?


“仁道论”符合孟子的原意:人人都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是仁的发端。看到杀生的残忍而进食,会泯灭人的不忍之心,所以要远离杀生现场。正因为各说各的理,所以都无法说服对方。
孟子之所以要强调“君子远庖厨”,是借此说明人具有同情心理。仁的根基,全建立在同情心之上,人之同情发端于恻隐,扩展为仁爱。而老子则认为人不过是万物之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之道是排除情感的,所以远离庖厨是虚伪。

总结:由此可见。主张“君子远庖厨”的孟子,本质是要用同情心建立社会规则;而以“万物为刍狗”的老子,本质是要仿照自然的无情来建立人类规则。由此可见,同是“君子远庖厨”,“仁道论”和“虚伪论”,不过是出自同情和出自无情的两种判断而已。

第2个回答  2010-12-14
个人认为,伪善与否,端看如何理解。或者说是虚伪,但也是“仁心”的表现,虽然只是眼不见为净,自我安慰。
“君子远庖厨”这句话,最早出自于《礼记。玉藻》:“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也就是说,凡有血气的东西都不要亲手去杀它们。
《孟子》中原文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
第3个回答  2017-05-19
君子远庖厨就是伪善。事情还是那样发展,做出远离的样子,假装看不见,自欺欺人罢了。并没有因为“远”而改变事情的性质,相反,即使是庖厨做的菜君子还是吃,所以也可以叫做“假道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05-28
君子远庖厨是一句出自《孟子》的话,意思是君子应该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这句话本身并不是伪善,但它可以被解释为一种回避残忍和不必要的事情的态度。
具体来说,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看到宰杀动物时,他会感到不忍心或内疚,因为他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残忍行为。因此,他选择远离这样的场景,以避免触发这种不忍之心。
然而,这种态度也可能会被解释为一种伪善,因为它可以让人感觉良好,但并没有真正地采取行动来改变宰杀动物的现实。因此,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可以被视为一个道德困境,它涉及到了不忍之心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