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远庖厨,是虚伪还是仁爱

如题所述

孟子之所以要强调“君子远庖厨”,是借此说明人具有同情心理。仁的根基,全建立在同情心之上,人之同情发端于恻隐,扩展为仁爱。而老子则认为人不过是万物之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之道是排除情感的,所以远离庖厨是虚伪。可见,主张君子远庖厨的孟子,本质是要用同情心建立社会规则;而以万物为刍狗的老子,本质是要仿照自然的无情来建立人类规则。由此可见,同是君子远庖厨,真诚说和虚伪说,不过是出自同情和出自无情的两种判断而已。
管理需要同情,还是需要无情?这是一个公说婆说都有理的问题。一般来说,在确立某种规则之时是要排斥情感左右的,有了情感的偏向,就无法做到不偏不倚。历史上除了道家的“道法自然”要排除情感外,法家更以赤裸裸的利害计算来排除社会行为中的情感。他们之所以会持无情取向,与他们的法则偏好不无关系。但是,管理的对象是人,当无情地以铁石心肠待人时,会使人的情感受到极大挫伤。而儒家着眼的重点在社会行为方面,所以会把同情放在首位,乃至以移情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扩展同情心。没有同情心,可以成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也可以成为一位把牛看作部件的庖丁,但很难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由此可见,“君子远庖厨”对于养育管理者的不忍人之心来说,还是有必要的。
历史上为“君子远庖厨”辩解的儒者,还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不忍之心为“道”,而远离庖厨为“术”。某种行为不好但却必须实施的时候,需要两害相权取其轻。正是这种权衡,会使人类逐渐克服陋习。古代营养的缺乏导致人类不得不杀生,所以“君子远庖厨”;而当食物不断增加时,人类就会减少杀生的种类和数量。由“君子远庖厨”走向动物保护主义,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利害计算,而且是道义上不忍之心的效应。嘲讽“君子远庖厨”的虚伪,消灭不忍之心,在“杀生”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有可能催生出专门制造自己也不吃的有毒食品作坊。反过来,当“拯救狗狗”成为一种表演而不是真心给墙角的流浪狗喂一点食物的时候,那才是真的虚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