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

如题所述

一、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思维发展的源动力
首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以趣激思。在教学中通过环境布置、课前谈话、游戏活动等,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将要学习知识的背景,为学习新知作了准备,进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在思考中感受思维的美,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体验快乐,从而获得最佳效益。其次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以趣激思。在教学中,当学生进入了探求新知的最佳状态时,你若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时机,有意识地展示有利于学生学习模仿、概括的教学内容,同样也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活思维。最后你可以借助教学媒体的趣味性,以趣激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根据中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快感,唤起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而发展起来的。“主动参与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设疑、破疑、再设疑的过程。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首要的基本教学技能应该就是善于设疑和激疑,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从而启迪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应该多种多样
任何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获得思维的启迪和发展。不论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无中生有,应鼓励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分析、去判断。最后,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用教师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融融的师爱搭建沟通心灵的桥梁,以最大限度的宽容去理解、接纳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师生情感的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不同的语言形式能表达不同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句真情的问好、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使学生如沐春风,一个赞美 的手势、会心的微笑、示意的眼神、赞许的点头,也能使“心有灵犀一点通”,拉近了师生的心灵的距离,使师生的思维产生有效的“共振”。在平时授课中我不但注意规范自己的仪表言行,还特意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尽量使每节课都在一个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节奏中进行。所有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就下课,还有点意犹未尽。
通过认真反思,我深刻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角,开展发现疑问、分析疑问、辩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感受,去收获知识真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科学治学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接受成功与挫折的体验。进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可持续发展”和“终生教育”打下良好基础。追答

满意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