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3-07-26
[花鸟草虫系列]之一 海蜇
“者回断送老头皮”,这句诗往往会让我想起小时初知海蜇皮的事儿。
村里有个老头,平生嗜吃海蜇,加之皮肤皱皱巴巴,人送外号:海蜇皮。有一次家里请客,也拌了一盘海蜇皮。我不认识,问大人这是什么菜。得知是海蜇皮,筷子差点掉到地上,看着大人们“咯吱咯吱”的大嚼,心里实在恐怖:大人们怎么了,怎么把那个老头给吃了?一口都不想吃了,马上跑出去,看见老头平安无事,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打那以后总算知道还有一种东西叫海蜇。
大些了常在海里玩,往往会见到水里漂浮着一堆堆的小海蜇。这些海蜇一般不拿来吃,只拿来玩。双手小心翼翼的捞起来,捧到岸边的沙子上,一会工夫就化成一堆,因为海蜇身体内90%以上是水。还可以用它来打架,扔到伙伴的身上就开花——不过不小心会被海蜇蜇着,又刺又痒,很难受!
海蜇抓上来后,一般先将海蜇头切下来(新鲜的海蜇头拌起来又脆又好吃),剩下的都会被放进大的抬筐里,放一层海蜇,撒一层盐,再放,再撒盐。放满了上面再加上大石板压——这样水分就容易脱出来,一个海蜇就变成了一张薄薄的海蜇皮。
在市场上买来干海蜇皮,要先发一发,就是加上凉水泡,不要用热水。中间换一两次水,一般要泡上几个小时,直到里面的盐分大多溶出为止。尽量不要在市场上买发好的海蜇皮,因为里面往往添加了一些东西,以使泡出来的海蜇皮卖相好些或是增加重量。
发好的海蜇皮切丝,加上黄瓜丝、姜丝,用蒜泥、老醋、香油一拌,哇!美味啊!
其实发好的海蜇皮远不如新鲜的拌了好吃。新鲜的海蜇用刀切成条,跟凉粉差不多,放入大盆里。和上边的拌法相同,如果再加上点香菜、炒芝麻更好了,不要加盐。拌好后慢慢搅几下,就可以了。因为海蜇绝大部分是水,拌出来后是连汤带水一大盆,一般我们都说:来,喝一碗!没喝过的朋友注意了,小心喝完后让蒜辣的胃痛!
拌海蜇头最好吃,有一种特别的咬头,爽爽脆脆,一般一盘30-50元。不过有一回我在天津一家酒店见过标价488元一盘的,吓了一跳,问服务员,说这是他们的招牌菜,份量也足。我告诉他,我掏路费请他去烟台吃,比这还好,还多,还用不了这么多钱,信不信?
现在不在烟台,很少吃到海蜇,更别说喝海蜇汤了。
[花鸟草虫系列]之二 蚂蚱
在农村,一到秋天,地里就热闹了,各种昆虫都有,飞的、蹦的、爬的,我不知该用个什么词来统称它们,就叫蚂蚱好了。
最常见的是蝗虫,我们叫肉蚂蚱。大多是绿色的,也有土褐色的。长得很壮,脑袋憨脖子粗,一对大牙,能咬断草棍。两条大腿,上面有尖锐的倒刺,手指被它蹬一下就会流血。有两对翅膀,外面的大翅膀是绿色的,很硬,里面还有一对粉红色的小翅膀。
每当秋收,玉米砍倒了,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了。随便在玉米秸上踹两脚,就会有蝗虫惊得飞起来,蝗虫太胖了,飞不远。几个人分头追,三步两步就捉到了。蝗虫太多,有时两只手都忙不过来。捉得多了,就找根草棍,一个个从脖领子上穿过去,一会工夫就能穿上好几串。
捉得差不多了,找个背风的地方,弄点干柴,点起火,等火快熄了,把蝗虫扔进去,过上几分钟就可以扒出来吃了。这时蝗虫翅膀都烧没了,整个身子红里透黑,硬邦邦的。吃的时候先要把头揪下来,顺便就把肚子里的脏东西带出来了,剩下的一股脑填到嘴里大嚼,比什么都香。尤其是蝗虫籽,油黄油黄的,焦脆焦脆的。
有一种土褐色的蝗虫,我们叫它棺材头,一般不吃。还有一种蚂蚱,身子长长的,头尖尖的,两根触须就像古代将军头盔上的雉鸡翎,两只大眼睛,我们都叫他“双目甲”,味道一般。这些都带回家喂鸡,鸡吃了能多下蛋,大小也是块肉啊。
最刺激的是逮蝈蝈,公蝈蝈尾巴上有一根长针,书上叫卵鞘吧?逮住了放到笼里,喂点白菜能养好久,天天可以听到那悦耳的叫声(其实是翅膀上有一个类似于笛膜的东西相互摩擦发出的),比风铃、八音盒什么的动听多了,何况我们小时候还没听说过这些东西。母蝈蝈不会叫,就烧了吃,有一肚子的籽。
蝈蝈就爱藏在酸枣丛里,老远就能听到它的叫声,但没等你走近,它就觉察到了,马上停下来,要么一动不动,要么跳到地上溜走,它倒是不能飞。蝈蝈有褐色的,有绿色的,和周围的环境颜色差不多,很不好发现。好容易看见了,小心翼翼地伸进手去,得注意别让酸枣刺扎着,但往往是手上扎了好几根刺,十次有八次仍会给它逃掉。
蛐蛐(我们叫它油葫芦)的模样有点类似于蝈蝈,黑色的,一肚子油,炸起来吃很香。也会捉到螳螂(有点象外星球的异形),味道有点酸,不好吃。
基本上就这些,这些东西那时是孩子们的美味,现在在酒店里就成了山珍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