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兵败长平的原因(全面的)

如题所述

外交上孤立赵国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军前换帅

赵王决定换将,当时李牧还年青,尚未出头。名将乐毅弃燕投奔赵国不久,被封于观津,其心未附。赵王则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

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于是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军情有误

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用两年时间加固的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扩展资料: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

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

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6
首先,没有人能给出最全面的分析,因为赵括战死了,白起也在不久之后死了,因此赵括出击的想法没人知道。但是从赵括的经历来看,他出击必有原因。
其次,赵国的综合国力不如秦国,虽然赵国经历了胡服骑射,但是对其经济影响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而且赵国多山川,秦国有都江堰、关中平原等,所以农业耕种方面赵国不如秦国。
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国西部是西戎,战斗力不强(较为强大的义渠已经被消灭了,秦国长期霸西戎,所以西戎也不敢图秦),秦国东部有三晋和楚国,秦国长期远交近攻,已经将韩、魏、楚等蚕食,楚国鄢郢地区(楚国首都)都被攻陷,五国合纵伐秦时,秦国可以靠函谷关固守(也不知道为什么五国不绕过函谷关,刘邦灭秦时就是绕过函谷关的),所以秦国有力时,就出关攻城略地,无力时就退守函谷关积攒实力。赵国西部就是强秦,东部是强齐,北部是燕国和北狄,南部是韩国、魏国、楚国等,地处四战之地,难以休养生息,赵武灵王时期,也只是解决了北狄的问题,也通过立秦王的方式换来和秦国的长期和平,但是并没有修养声息,但是灭中山国、合众伐齐、与燕、魏、韩、匈奴等的战争并没有休息,所以国力一直没有积攒过,长平之战后没多久赵国就闹饥荒了。
赵孝成王派赵括出战秦军,估计是因为赵国后勤跟不上,战争必须立即结束,所以他要求廉颇进攻秦军,但是廉颇和秦国做过战,并且损失5万人,因此他认为除了坚守无法取胜秦军,所以没有执行赵王的命令,所以他只能用赵括来攻击秦军,并又给了赵括10多万人,想一次梭哈直接解决问题,如果不梭哈,很快就会没有粮草,结果一样会失败的,而此时赵括也是赵国名将,曾经协助父亲赵奢打过多次胜仗,因此派遣赵国应该不是秦国反间计的作用。赵括一直在朝中,因此也知道国家经济已经处于崩盘的边缘,战斗必须立即结束,因此到达战场之后就会攻击秦国。从白起战后的回忆来看(白起说秦军损失过半),赵括的攻击也是相当有成效的,而且赵军被围并断粮40多天而没有投降或政变来看,赵括应该是非常优秀的带兵将领,从秦军的损失看,赵括应该是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只是给他准备这场战争的时间和资源太少了。
赵国外交长期孤立,和邻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以至于开战后得不到东方五国的增援,因此两军僵持阶段,秦国因其经济发达还能耗下去,赵国却耗不下去了,被迫改变战术。
所以说赵国失败,不论是廉颇还是赵括都是早晚的事,赵括的进攻其实就是困兽之斗,也是为数不多的获胜机会了(虽然获胜概率不大),赵括最终战死在突围的路上,也是值得尊敬的。
对于其他东方五国来说,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最终极的大决战,谁赢了谁就能统一天下,所以其他五国希望两国最好是同归于尽,所以这两国都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增援,直到赵国失利时,楚、魏等国的联军才开赴邯郸帮赵打秦国。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03
1.秦国反间计成功,赵王听信谣言临阵换将。此后秦国灭赵、齐均使用反间计,屡屡奏效。2.赵国统帅赵括轻敌冒进,阵前更换多名带兵将领,突入秦军“口袋阵”,虽有血性,但对战场形势估计不足,指挥失当,粮道被断,陷于万劫不复的被动之中,以至于军心动摇,兵败如山倒。3.秦昭襄王策略得当,秘密调换战国时代最伟大的将领白起为统帅,并征调全国15岁以上男子入军,总兵力约超过赵国1.5倍,冷兵器时代攻守均衡值一般为2:1,而秦国国力明显超过赵国,且战争准备充分,战胜也符合战争规律。4.白起作为统帅,针对赵军设计了非常严密的作战计划(赵括则没有),面对赵军前锋佯装败退,却在纵深部署“口袋阵”,待赵军突入阵中则派侧翼兵力收紧“口袋”,将赵军截为三段,突袭赵军大本营,截断赵军粮道,使赵括率领的前军主力断粮且失去援军,赵军不战自乱,赵括亲自领兵四次突围,并战死于第四次突围中。5.赵国外交手段失败,失去了救援赵军主力的最佳时机,致至大败。6.赵王当初不应接手烫手山芋上党郡,招致秦国举全国兵力力争,决战于长平,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大减,一蹶不振,同时也加快了秦国统一全国的步伐。
第3个回答  2013-08-03
纸上谈兵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秦军活埋赵军几十万人,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第4个回答  2013-08-03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为赵国带来了十几年的和平生活。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即位为赵孝成王。孝成王4年,秦军进攻韩国,包围了上党。上党守将冯亭无力抵抗,心想,若被秦破城,不如投降赵国,与赵国联合攻秦。便遣人献上上党地图给赵王。 赵孝成王见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上党地区的17座城池,欣喜异常,连大臣们警惕的忠告也听不进去,忙着命人登记造册,准备接收上党地区,仍命冯亭为太守。 秦王听说冯亭已将上党地区献与赵国,气得要死,命令秦军加紧进攻。这样一来,秦对韩国的进攻,变成了秦国对赵国的进攻了,赵国不得不派兵守卫上党。冯亭借献城以逼赵抗秦救韩的计策得以实现。 赵孝成王派去上党的守军,是由廉颇老将军率领的20万人马。秦赵两军刚一交战,赵军即告失利。廉颇深知秦军目前士气正旺,不可正面决战,遂引军退守长平,深沟筑垒,坚守不出。 秦军围长平二年不克,加之粮草给养要靠国内派人跋山涉水远道送来,十分不便,将士倦怠情绪日重。 秦昭襄王知道廉颇会用兵,要想拿下上党,必须施“反间计”,使赵国将廉颇撤换掉才行。于是,他派心腹之人偷偷潜入赵国的国都邯郸,以重金收买了赵王身边的亲信,通过他们传言给赵孝成王说:“廉颇将军太老了,已没有歼敌的士气。还是让年轻有为的赵括将军去替换他来击败秦军吧。” 赵孝成王本来就对廉颇守城不战不满,现在听宠臣一说,便立刻将赵括召来问道:“寡人欲使你替换廉颇老将军,不知你能否有把握打败秦军?”赵括微微一笑说:“秦国名将白起前来,还能跟我能打两下,现在既然是他告老称病,其他秦将没什么。待我率军出击,定能将秦军打跑!”赵孝成王一听,非常高兴,当即决定再派20万大军到长平,交由赵括统一指挥,一举击退秦军。 赵括的父亲赵奢,本是与廉颇齐名的同辈将领,赵括从小就跟父亲读兵书,学兵法。由于他聪明、记性好,居然背会了不少兵法战策,跟他父亲议论起用兵打仗来,头头是道。到后来,连赵奢也难不倒他了,赵括的名声,也因此渐渐大起来。 听说赵王任用赵括为大将替换廉颇,赵括年迈的母亲求见赵孝成王,对他说:“赵括的父亲赵奢临死前再三嘱咐,说:‘打仗甩兵是最危险的事,它关系到生死存亡。我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每回出征,还如履薄冰,丝毫不敢大意。赵括目空一切,只会夸夸其谈,要是真让他去领兵打仗,非葬送赵国的军队不可。’亡夫遗训,不敢忘记,我请大王慎重考虑,不要派赵括去领兵打仗吧。”赵孝成王说:“此事已定,勿再多言。”赵括母亲叹息而退。 病重卧床在家的蔺相如也派家人向赵孝成王递上奏折,称赵括并无实战经验,此战替换廉颇,恐怕赵国凶多吉少。但赵孝成王决心已定,命赵括带20万大军进驻长平。 赵括与廉颇办完交接手续,赵括下了一道命令:“秦国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一定要把他们杀得片甲不留。”他将所带的20万人马与原来驻守长平的20万人马合兵一处,日日操练进攻战法。看到“反间计”成功,秦王即刻派武安君白起到前线担任总指挥。为了麻痹赵括,还特别下令:“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帅者,斩!” 白起秘密到达长平,立即布置人马到赵营前试探。他命令领兵将领想方设法激怒赵军出战,且只许败不许胜。 赵括在城上看见几千秦军在长平关前又叫又骂,非常气恼,立即亲率一万军队出城迎战。秦军且走且败,让赵括兴奋得不行。这样几次,赵括急躁起来,派人去秦营下战书,要求同不中用的秦军决战一场,让自己早些成就功名。 白起以前只是耳闻赵括谈兵侃侃而无实战经验,此番几回试探,方知此言不差。又见赵括遣人来下战书,不由心中大喜,顺水推舟答应下来。白起为赵军布置了一个“口袋”,只等赵军来钻。口袋底是秦军主力,口袋两边,埋伏着精兵2万多人,口袋前面,1万人马作引子,用来诱惑赵括,另有5千骑兵,埋伏在道路两旁,预备冲入赵军中间,将他们前后割断。赵括也作了战前总动员,号召赵国士兵奋勇杀敌,乘胜追击,将秦军全部消灭。 两军一交战,秦军没几个回合就开始败退,赵括遣军追赶。正追赶间,斜刺里又冲出一队秦军拦住交战,没几个回合又退。如此这般,赵军已追出数十里。上党太守冯亭等疑秦军有诈,劝说赵括不要再追。赵括哈哈大笑着说:“秦军怯阵,我正当扬名,焉有穷寇不追之理?诸位请放宽心,击杀秦军就在此役。”言毕,指挥大军继续追杀过去。到了一座大山前,猛听得四周鼓号齐鸣,无数的秦军从四面八方向赵军杀来,旗帜上斗大的“白”字使赵军胆丧。赵括这才知上了秦军的大当,急令撤军,却如何走得脱?一直杀到天黑,人困马乏,却依然在秦军的包围之中。 秦昭襄王得知白起已将赵军40万围在长平,便发大军赶往长平助战,切断了被围赵军与赵国间的联系。赵括现在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部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完全陷入绝境。 这样被围了46天,赵括看看援兵没有指望,兵士们又饿到了互相残杀吃肉的地步,便决定突围。他将军队分成四部分,向四方突围。怎奈面黄饥瘦的赵军根本不是兵精粮足的秦军的对手,连着几次突围都没成功。赵括绝望了,他挑出一队还能跑路的兵士作为敢死队,杀了几匹马,让他们充饥,随后,率领他们拼死冲锋,作最后一搏。 这最后的突围很快就失败了,赵括自己也战死了。听说主将已死,早已饿得打晃的赵军士兵,纷纷扔下武器投降了。如何处置这40万之众的降军,成了白起的一大难题。他思忖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全部杀掉! 当天晚间,赵军将士人人分到了一份红烧牛肉,一大碗白酒。一个多月来从未吃饱饭的赵军将士一见如此美食,个个笑逐言开,拼命吃喝起来,有许多人未能尽兴,还又去讨要了一些酒肉。夜深了,赵军将士酒足饭饱都已酣然入睡。三更时分,他们突然被一阵疼痛惊醒,睁眼一看,自己已被秦军捆绑起来。原来,秦军趁赵军将士狂饮之际,已悄悄挖好了一些大坑,将要把他们活埋掉。 公元前260年,战国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长平之战,也是战国史上最残酷的一次屠杀,秦将白起,将投降他的赵军将士40万人,全部坑杀了!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率兵继续向赵国腹地攻击,大军直指赵国的国都邯郸。 白起的卓著战功,给自己引来了灾祸。因听信馋言,秦昭襄王将白起撤回,使秦国失去了消灭赵国的好机会。昭襄王虽不久即悔悟,但为时已晚,白起也不愿再领兵出战,加之不断有人进馋言陷害,公元258年11月,秦昭襄王终于赐剑让白起自尽。死前,白起望着天空,喃喃地说:“这是报应,是我坑杀40万赵军的报应!”说完,刎颈而亡。长平之战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没落得好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