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的是纸上谈兵,有勇无谋,赵括兵败长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外交上孤立赵国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军前换帅

赵王决定换将,当时李牧还年青,尚未出头。名将乐毅弃燕投奔赵国不久,被封于观津,其心未附。赵王则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

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于是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军情有误

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用两年时间加固的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扩展资料: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

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

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1
粮草押运后勤保障能力不足,出现断粮危机前面说到了,赵括接手前线军队的时候众将士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其实很多人都认为赵国廉颇跟秦国对峙三年都没事,但是一换上赵括就兵败,这就是赵括能力不行,孰不知赵国也没意料到这秦赵一对峙就是三年,耗费了大量粮食,这到了第三年已经快要崩溃了,赵国已经没有粮食了,赵国全国都凑不出军粮了,找人借也失败了,这场战争继续对峙下去不需要秦军进攻,赵军自己也会垮了。所以赵王也是被逼得完全没有办法了,只能把守备战改为攻坚战,让善于主动进攻的赵括去搏一把,速战速决还有一线生机,毕竟赢了还能喘口气东山再起,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反正再这么耗下去也迟早要死。

  

  其次赵国根基薄弱,内耗过大从国力对比上来说,当时的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对于各种与战争相关联的战略物质储备非常充足,而赵国地广人也多,虽然北方国土面积很大,但是实际可用的耕地面积却很少。在兵农合一的战国时期,赵国农业经济在六国中原本就较为落后,长平之战三年的对峙中又导致了大量的劳动力脱离了生产,导致从战争的一开始就在慢慢内耗着整个赵国的生命力,这也直接决定了赵国无力支持大规模长期战争的事实。

  
第2个回答  2019-09-24
首先,没有人能给出最全面的分析,因为赵括战死了,白起也在不久之后死了,因此赵括出击的想法没人知道。但是从赵括的经历来看,他出击必有原因。
其次,赵国的综合国力不如秦国,虽然赵国经历了胡服骑射,但是对其经济影响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而且赵国多山川,秦国有都江堰、关中平原等,所以农业耕种方面赵国不如秦国。
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国西部是西戎,战斗力不强(较为强大的义渠已经被消灭了,秦国长期霸西戎,所以西戎也不敢图秦),秦国东部有三晋和楚国,秦国长期远交近攻,已经将韩、魏、楚等蚕食,楚国鄢郢地区(楚国首都)都被攻陷,五国合纵伐秦时,秦国可以靠函谷关固守(也不知道为什么五国不绕过函谷关,刘邦灭秦时就是绕过函谷关的),所以秦国有力时,就出关攻城略地,无力时就退守函谷关积攒实力。赵国西部就是强秦,东部是强齐,北部是燕国和北狄,南部是韩国、魏国、楚国等,地处四战之地,难以休养生息,赵武灵王时期,也只是解决了北狄的问题,也通过立秦王的方式换来和秦国的长期和平,但是并没有修养声息,但是灭中山国、合众伐齐、与燕、魏、韩、匈奴等的战争并没有休息,所以国力一直没有积攒过,长平之战后没多久赵国就闹饥荒了。
赵孝成王派赵括出战秦军,估计是因为赵国后勤跟不上,战争必须立即结束,所以他要求廉颇进攻秦军,但是廉颇和秦国做过战,并且损失5万人,因此他认为除了坚守无法取胜秦军,所以没有执行赵王的命令,所以他只能用赵括来攻击秦军,并又给了赵括10多万人,想一次梭哈直接解决问题,如果不梭哈,很快就会没有粮草,结果一样会失败的,而此时赵括也是赵国名将,曾经协助父亲赵奢打过多次胜仗,因此派遣赵国应该不是秦国反间计的作用。赵括一直在朝中,因此也知道国家经济已经处于崩盘的边缘,战斗必须立即结束,因此到达战场之后就会攻击秦国。从白起战后的回忆来看(白起说秦军损失过半),赵括的攻击也是相当有成效的,而且赵军被围并断粮40多天而没有投降或政变来看,赵括应该是非常优秀的带兵将领,从秦军的损失看,赵括应该是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只是给他准备这场战争的时间和资源太少了。
赵国外交长期孤立,和邻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以至于开战后得不到东方五国的增援,因此两军僵持阶段,秦国因其经济发达还能耗下去,赵国却耗不下去了,被迫改变战术。
所以说赵国失败,不论是廉颇还是赵括都是早晚的事,赵括的进攻其实就是困兽之斗,也是为数不多的获胜机会了(虽然获胜概率不大),赵括最终战死在突围的路上,也是值得尊敬的。
对于其他东方五国来说,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最终极的大决战,谁赢了谁就能统一天下,所以其他五国希望两国最好是同归于尽,所以这两国都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增援,直到赵国失利时,楚、魏等国的联军才开赴邯郸帮赵打秦国。
第3个回答  2019-09-24
纸上谈兵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秦军活埋赵军几十万人,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第4个回答  2019-09-24
1.秦国反间计成功,赵王听信谣言临阵换将。此后秦国灭赵、齐均使用反间计,屡屡奏效。2.赵国统帅赵括轻敌冒进,阵前更换多名带兵将领,突入秦军“口袋阵”,虽有血性,但对战场形势估计不足,指挥失当,粮道被断,陷于万劫不复的被动之中,以至于军心动摇,兵败如山倒。3.秦昭襄王策略得当,秘密调换战国时代最伟大的将领白起为统帅,并征调全国15岁以上男子入军,总兵力约超过赵国1.5倍,冷兵器时代攻守均衡值一般为2:1,而秦国国力明显超过赵国,且战争准备充分,战胜也符合战争规律。4.白起作为统帅,针对赵军设计了非常严密的作战计划(赵括则没有),面对赵军前锋佯装败退,却在纵深部署“口袋阵”,待赵军突入阵中则派侧翼兵力收紧“口袋”,将赵军截为三段,突袭赵军大本营,截断赵军粮道,使赵括率领的前军主力断粮且失去援军,赵军不战自乱,赵括亲自领兵四次突围,并战死于第四次突围中。5.赵国外交手段失败,失去了救援赵军主力的最佳时机,致至大败。6.赵王当初不应接手烫手山芋上党郡,招致秦国举全国兵力力争,决战于长平,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大减,一蹶不振,同时也加快了秦国统一全国的步伐。
相似回答